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圆
通讯员/朱东芳
矛盾不上交,隐患主动找。
今年以来,芦淞区综治中心协调多部门,以“三夜一保”(夜巡、夜访、夜查、保平安)活动为重要抓手,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排查”转变,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区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注入芦淞实践。
一线收集矛盾风险
芦淞区整合政法部门、街道(镇)及社会力量,组建专业与义务结合的巡逻队伍,将综治阵地前移至社区街头、群众家门口。
综治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枢纽,深度融入“三夜一保”活动,有效打破了传统工作模式下信息滞后、渠道单一的困局。
夜巡队伍动态排查矛盾隐患,夜访人员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夜查小组紧盯重点区域消除风险。
例如,在走访中排查到的山塘修缮问题,经综治中心协调农业农村、水利部门等,快速响应、推进解决,实现“民呼必应”。
多元共治促调解
该区构建“专业+群防”协同体系,公安干警、网格员、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矛盾化解。
今年4月,夜巡人员发现一起因婚恋纠纷引发的家暴事件,当事人杨某多次施暴并扬言要杀人。事件被排查发现后,信息迅速上报至区综治中心。区综治中心迅速启动联合调处机制,组织心理咨询志愿者、律师、社区工作者等,为当事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服务。经过多次耐心劝导和调解,最终成功缓和矛盾,取得了良好的风险隐患排查处置效果。
纠纷化解在源头
通过“三夜一保”活动,芦淞区实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今年2月,枫溪街道某社区发生油烟扰民纠纷,双方“剑拔弩张”,社区工作人员在夜巡过程中发现后,立即进行取证并开展协调工作。
区综治中心接到报告后,迅速协调相关部门介入,经过多次沟通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无独有偶,贺家土街道某社区出现的漏水纠纷,社区调解委员会灵活采取“先维修后定责”的方案,协调专业施工队及时介入,不仅快速解决了问题,还促成双方达成维修赔偿协议,成功化解了邻里矛盾。
芦淞区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三夜一保”活动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今年以来累计调解矛盾、发现风险隐患近200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