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逸峰
通讯员/徐萍 宋洋
暮春时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花果小区,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昔日杂乱无章的老旧小区蜕变为“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生态家园,年久失修的公共设施在改造中焕发新生,居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多元共治中迎刃而解。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源于清水塘街道创新实践的“五题共治”基层治理模式。
去年来,清水塘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创新探索群众出题、社区(村)领题、街道部门答题、纪工委督题、微信群晒题“五题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老旧小区蝶变
基层治理有速度更有温度
花果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今年2月19日,小区居民出题,要求社区和物业加强管理,整治违规种菜和楼道乱堆乱放等问题。2月20日,花果山社区领题,召开四方议事会,商议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2月21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联合火炬物业,将小区16栋楼的杂物间清理一空。2月23日,街道城管、社区、物业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引导居民自觉清理违规种菜点。2月28日,所有菜地被整平,并补种了绿植。此次小区环境整治,街道纪工委全程监督,网格员在幸福株洲微信群中晒出整治结果,居民纷纷点赞。
在花果小区改造实践中,“五题共治”的治理效能充分显现:从居民微信群里的“种菜投诉”到网格员实地查看,从“四方议事会”民主协商到多部门联合整治,从纪委全程监督到整改成效“微信群晒题”,短短10天就实现环境蝶变。“五题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让基层治理既有速度更有温度,治理效果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可感可及。
“五大机制”
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清水塘街道的治理创新,本质上是通过制度重构实现协同发力。街道党工委书记吉济平将其概括为“三个转变”:变单向管理为双向互动,变条块分割为协同治理,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转变的背后,是“五大机制”协同发力。
多线整合,“线上+线下”立体“出题”。街道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拓宽群众“出题”路径。
建立清单,“三属原则”社区(村)“领题”。面对群众各种各样的“题目”,按照权责清单和属地属人属事的原则,相应社区(村)领题,建立答题清单,能就地解决的及时解决,其余分类分级,实时转办,实现“领题分流”。
专人专事,“专班化”部门“答题”。严格执行“定人定策定时”答题要求,组建“区直部门、街道、社区(村)”答题队伍,实行“专人专事,一事一专班”定责答题。
强化监督,“嵌入式”纪工委“督题”。纪工委常驻微信群,从“有形覆盖监督”转化为“有效覆盖监督”,对街道部门、社区(村)承办的群众诉求实行清单化监督,建立动态“监督题库”。
双向互动,“阳光化”微信群“晒题”。主动在微信群内“晒题”,邀请居民对“答案”进行打分评价。将“晒题”成绩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
在井墈社区围墙垮塌抢险中,这套机制展现出威力:从暴雨预警到险情处置,从工程招标到质量监管,多部门在街道党工委统筹下协同作战,15天完成30米危墙改造。这种“平急结合”的响应能力,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白马村涵洞路灯不亮,村民晚上出行不便。村委会领题后,立即联系电力等部门,不到3天,路灯恢复正常;连日暴雨,报亭社区一培训学校围墙倒塌。社区将其列为重点民生事项,区级联点领导迅速来到现场查看,明确由区教育局负责处理。仅用10天,围墙加固重建完毕;花果小区一处护坡污水流出,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街道生态环境事务中心“答题”,争取到联点共建单位支持。经过1个多月施工,污水问题彻底解决。
从花果小区的“绿意盎然”到果园小区围墙的“转危为安”,从白马村“失明路灯”重放光明到培训学校围墙“十日重生”,清水塘街道用117个民生项目的百分百办结率,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可贵的是,街道通过“繁星工程”“五式服务”、议事协商等制度设计,3.7万余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
记者 手记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清水塘街道的实践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科技赋能的“智治”,更要制度创新的“善治”;既要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更要人民群众的“共同缔造”。
当“五题共治”的治理密码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同频共振,新时代的“基层之治”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