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楚 陈驰
“创新成果转化”,近年来在各地官方叙事中是个高频词汇。
株洲更是格外重视:连续两年,将“创新成果转化”列为全市性活动。4月,株洲发布《市委深改委2025年工作要点》,再次明确要聚焦创新成果转化。
株洲持续发力创新成果转化,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
今天,知株侠用“三问”,说道说道这事。
一问:
“创新成果转化年”为了什么?
株洲的出身,脉络清楚明了,独具特色。
70年前,国家部署在铁路与湘江间办厂建城;50年前,再跨过铁路开拓出董家塅、清水塘;20多年前,又跨越湘江建设高新区。株洲城的扩张,株洲的城市能级提升,走的就是“以产促城、以产聚人、以产兴百业”的路子。
换言之,产业的高度,历来决定株洲城市的高度;产业的动力,就是株洲城市发展的动力。
产业的动力在科技创新。这些年,株洲咬定青山不放松,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GDP比重达3.15%,连续9年稳居全省前二。
然而,当前全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全球制造业深度调整,颠覆可能只在一夜之间。科技创新变化之快、竞争之剧、影响之大,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丝毫不能放松。
这让决策者不得不把目光锁定在短板: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依旧不高,大量技术成果束之高阁,顶级科研成果流向外地……各种会议上,居安思危成为常态。
创新科研成果,不转化就是空话,不落地就会落空。对株洲来说,及时有力将创新科研成果培育成产业优势,是“靠先进制造业当家”的必经之路。
株洲是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然而,在株洲这一领先产业中,存在大量中游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产品仍无法满足先进制造业对硬质合金刀具的需求,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企业仍有差距。
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不够、底层支撑不够、价值延伸不够、产品升级不够、应用拓展不够等隐忧,依旧不同程度存在于先进硬质合金、轨道交通等株洲优势制造业集群。
以创新成果转化打破行业边界,促进链条延伸;
以创新成果转化打破路径依赖,寻找持久动力;
以创新成果转化打破城市瓶颈,重构城市功能;
以创新成果转化打破思想枷锁,推动认知转变。
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突围,升级,争夺产业更多话语权,目标明确。
二问:
“创新成果转化年”靠的是什么?
2024年,株洲首次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全力试图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当年,全市举办99场“破茧蝶变”主体活动,促成了124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在株落地,首期合同金额达23.73亿元,全市企业吸纳高校技术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8.4%。
这一成绩,是株洲“依赖资源投入”到转向创新驱动最直接的印证。
这是怎么做到的?
靠扎实的“家底”。6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5家国家工业设计中心,正在加速建设中的航空发动机冰封洞装置等重大科学装置,为各类产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载体。
靠有力的“梯队”。依托职业教育优势,构建了“科学家+工程师+技能工匠”的人才梯队。“引进培育AIGC产业人才十条措施”等一批人才政策,进行“先用后付”“先投后股”等激励机制探索,有力吸引曼彻斯特大学材料学博士文焱立团队等高端人才扎根创业。
靠独特的“丛林”。“厂所结合”独特路径下,株洲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早有基础,全市90%的研发投入、创新平台、技术人才、科技成果来源于企业。
在株洲,既有乔木型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又有灌木型企业承天启地,更有小草型企业铺天盖地。
靠广袤的“试验场”。这些年,株洲抢滩未来赛道、新型赛道,北斗产业、锂离子电池、高分子新材料等产业渐次发力,为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提供了转化场地。如三一硅能5GW光伏制造基地的投产,直接推动了光伏技术与本地产业链深度融合。
总之,株洲创新成果转化不是“从零到一”,而是“从一到万”。前者多靠真正颠覆性的技术,而后者往往靠机制上的主动求变。
转化链条如何重构?通过一个“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服务体系,株洲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园等在株洲园区实体化运行。
金融支持如何重构?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构建全链条、全流程、全时段产品线。人民银行株洲市分行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7.6%、105.3%;全市民营企业贷款新增124.8亿元;普惠小微企业新增贷款80.1亿元。
政策生态如何重构?通过覆盖产业全链条的“一业一方案”营商环境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一把手走流程”等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三问:
“创新成果转化年”改变了什么?
去年,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年”一场供需对接活动,炎陵天力新材料有限公司牵手中南矿冶研究院,成功攻关人造金刚石色度、抗压度稳定问题及合成稳定性问题,实现金刚石产品产能翻倍。
今年,得益于十大“先锋计划”,由清华博士王智权团队创立的清皓普众,凭借高性能树脂渗透陶瓷材料技术,在株洲迅速实现量产,月销售额超400万元。
结果是机制革新的集合。
天力新材案例背后,有一张“供需清单”。牵线搭桥要有效,这是株洲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等、供需不匹配的机制改革。
清皓普众背后,有一套“闭环服务”。科研服务要精准,这是株洲全力避免服务走空、政策走空的服务体系创新。
每场主体活动,必须形成“对接—签约—落地—问效”闭环管理;
每个重大成果转化,必须建立“一个领导、一个园区、一个专班、一支基金”保障机制;
每次官方组织企业路演,必须留出企业和金融机构“一对一”“一对N”充沛时间;
龙头企业与中字号科研机构的“闭门对接会”,关于技术与产业前沿的讨论越来越多;
……
种种变化,都在务求“有效、有用、有机制”,以务实的活动及活动带来的具体成果,逐步扭转以往“重研发、轻转化”的惯性思维。
2025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株洲定下目标:举办100场创新成果转化主体活动。
尽管通过一年实践摸索出经验,但仍有不小挑战。
比如,高校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需通过“技术经理人”机制加强精准对接;早期科技项目投资风险高,即便出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先投后股”等举措,还是不“解渴”,如何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仍需探索等。
株洲的“创新成果转化年”,绝非一场简单的年度活动,而是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自我革新。它既是对“制造业当家”逻辑的延续,更是对新质生产力的前瞻布局。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政策纸面到企业车间,株洲正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试图为中国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株洲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