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作响的水网托起希望的田野。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谭琦
谷雨时节,湘东大地农事繁忙,稻田里快速返青的秧苗,在春灌水的滋养下迸发出勃勃生机。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命脉是水利。
自春灌大幕开启以来,酒埠江灌区紧紧把握农时,精心谋划布局,始终秉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的理念,多管齐下激活春灌水。
早谋划
春灌“命脉”畅通无阻
酒埠江灌区是湘东地区的粮食主产区,设计灌溉面积34666公顷,在全省23个大型灌区中排名第5位,是湖南省内唯一既跨县又跨省的大型灌区。
灌区工程建于1958年,1960年开始发挥效益。受制于当年的建设水平和长时间的服役年限,灌区227公里干渠、893公里支渠和“长藤结瓜”式的渠系建筑物,早已“病态”凸显,灌溉效率大打折扣。
消除“病灶”,打通“梗阻”,酒埠江灌区以项目建设筑牢灌区根基。
“十四五”期间,酒埠江灌区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共获得2.49亿元投资。借助这笔资金,灌区完成了干渠防渗衬砌、渠道除险加固、大型渡槽拆除重建等一系列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落地实施,显著提升了灌区的灌溉能力,新增节水能力达109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770万公斤,为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去年冬季,我们就成立了工作专班,在灌溉期到来前,有条不紊地完成技术审查、环境协调和开工审批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酒埠江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高效的执行力,灌区在去年农历新年前就顺利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并实现通水,这一迅速的行动,打响了2025年春灌的“第一枪”,为基础水源的蓄水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让春灌水顺利抵达每一块农田,工程的管护工作至关重要。去冬今春,灌区联合受益县(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3450余万元,按照“渠底通畅、渠堤光畅、渠水流畅”的高标准,大力开展“三畅”行动,对长达227公里的干渠、450公里的支渠进行全面清淤扫障,精心维护改造70.7公里支渠,妥善处置56处险工险段和安全隐患,确保整个灌溉渠道畅通无阻,让春灌的“命脉”得以顺畅运行。
早部署
精准灌溉成为现实
水,并非无限供给的资源,尤其对于“用水大户”的农业生产而言,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节水灌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酒埠江灌区管理局信息调度中心显示屏上,总干渠、分干渠、支渠、实时闸控数据、水情数据等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和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根据各区域农田需水量精准放水。
早在3月份,酒埠江灌区协同攸县人民政府,共同召开全县春耕备耕工作调度会,统筹春灌各项工作。此次会议以精准部署和多方协作为着力点,为灌区农田及时“解渴”,为春耕筑牢根基。
同时,借助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契机,灌区组织专业人员深入91个社区和村委会,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人员与农民用水户协会成员、种田大户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农户的用水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7份翔实的调研报告。结合历年春灌数据与气象预报信息,科学制定春灌用水计划,为春灌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算好水账,精准滴灌,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近年来,酒埠江灌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建成109处流量监测点、29处水位遥测站、7处雨量遥测站、75处闸门远程控制站以及69处视频监控站。这些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动态调度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如今,酒埠江灌区信息化建设已迈入3.0时代,集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与用水调度、工程运行管理、应急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灌区平台”全面上线,让精准灌溉成为现实。
据介绍,春灌期间,酒埠江灌区计划春灌用水量为320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春灌供水702.26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灌区18.18万亩早稻的及时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