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宋雅林

    阳春三月,我乘着和煦的春风,重返久违的故乡——渌口区龙船镇迎春村。放眼望去,山峦葱茏,树木青翠,田野草甸披上嫩绿,连溪流也在阳光的映照下泛起粼粼绿波。初从城市归来的我,被这满目生机的景象深深震撼,春天竟以如此浩大的气势悄然降临。

    回村的路上,我一一端详那些熟悉的笑脸,并报以微笑。这或许是重逢的最佳时机,我携着与春天同样的希望归来了,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走在田埂旁、水塘边,儿时小伙伴的嬉笑声、爷爷奶奶担心我掉进水塘的焦急呼喊、集市上卤菜飘散的诱人香气,乃至门前那棵不知是否结果的李子树……这些,都是我在遥远城市求学时心中挥之不去的乡愁。于是,我回来了,且决定不再离开——明日,我将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在迎春村村委会履职,开始新的征程。

    这一夜,我失眠了。不同于往日那种煎熬的辗转反侧,此刻的失眠夹杂着无以言表的兴奋与激动,或许还有一丝压力与不安——接下来的日子,我该如何为建设家乡贡献微薄之力?归来前,我似乎已胸有成竹,雄心壮志跃然纸上。可此刻,面对未知的挑战,我却不免有些胆怯与茫然。我想为家乡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底气似乎在刹那间消散……我深知,让家乡的人们富裕、健康、幸福、美满,是我带回来的梦想,也是故乡对我寄予的厚望。这份期待,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第二天一早,我按时来到村委会报到,镇上的领导和村委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我。或许因为大家都是我的乡邻长辈,在他们眼中我仍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对我格外亲切,这也缓解了我大部分的紧张与不安。我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村委吴书记为我的工作任务作了简要安排。村委日常工作琐碎而繁忙,田间地头走家串户,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从全村的远景规划,到角落里的垃圾纸屑,无不需亲力亲为。稍作停留后,吴书记便带我出门,熟悉全村各组的基本情况。

    吴书记为人细致,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所到之处总会耐心为我讲解。路过田野时,他指着正在作业的旋耕机说:“如今都用机械耕种,不仅省去了大量人力,还提升了农耕效率,耕作质量更优,现在迎春村推行耕播一体化,日综合作业能力可达200亩……”听着他的娓娓道来,我不禁想起儿时农忙时节,爷爷奶奶早出晚归,我常抱着搪瓷杯在门前等待他们被汗水浸透的身影。爷爷推着木板车走近,我便飞奔过去,递上早已淌掉半杯水的瓷杯。爷爷笑着接过杯子,顺手将草帽轻扣在我头上。喝过水后,他双手紧握车柄,弓身使力推着装满稻子的板车,而我则跟在后面拾捡掉落的稻穗。村里的叔叔伯伯们也靠人力板车运送稻谷,车轮深陷黄土车辙,若无五六人合力,难以拔出……我沉浸在回忆中,吴书记的讲解却丝毫未停,依旧在滔滔不绝地细数农业机械化的种种优势。

    远处传来轻微的嗡鸣,一架无人播种机沿着规划路线匀速飞行,新发芽的稻种如细雨般洒落在新耕的田野上。吴书记自豪地说,“在龙船镇,无人机播种是我们村独有的风景。”我的内心深受震撼,短短几年,这片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再无需在农忙时节弯腰插秧、挥汗收割,机械化耕作不仅告别了繁重的人力时代,更深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重塑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

    继续沿公路前行,左侧不远处,成片油菜花如阳光融化的金箔,洒落在青绿的绸缎上。村里有两块规模庞大的油菜花田,每年春分时节,花开艳丽,引来无数蜜蜂嗡嗡飞舞,也吸引城里人前来踏青赏花。油菜花田旁的鱼塘经过整修,新增了一排钓鱼台,供游客休闲娱乐。几户临近鱼塘的村民索性开起了小型农家餐馆,乡野风光与人文气息交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文旅景象。迎春村,果真如其名,蓬勃发展,迎接春天的所有美好。

    临近黄昏,我们回到村部。我细细打量这栋现代化建筑:红色的外墙、蓝色的窗框,宽敞的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内部是敞亮的办事大厅,一站式服务窗口整齐排列。这里,将成为我扎根农村、挥洒汗水、展现才华、建设家乡的根据地。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此刻,我的梦想变得愈发清晰而具象。

    天色渐暗,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曾几何时,这条漆黑的村道上,有个女孩骑在爷爷肩头,调皮地晃动手中的电筒。而今,这个女孩乘着月色重回故道。村道不再昏暗,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洁白的光芒倾洒而下,不仅照亮了村庄,也照亮了女孩前行的希望之路。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