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海洋装备何以驶向深海?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海底两万里》扉页上有句话:“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株洲的征途,除了星辰、还有大海。

    近日,“双碳”背景下绿色智能海洋装备研讨会在田心展开。百位专家知无不言,共话海洋装备产业的未来发展。

    对话选择株洲,株洲海洋装备产业之重不言自明。目前,株洲已打造出海上风电、船舶电驱、深海机器人在内的海洋装备产业体系,锚定万亿蓝海。

    群雄逐鹿海洋的当下,不靠海的株洲,用什么争下一席之地,又如何在全球叫响海洋装备“株洲造”?

    创新赋能海洋装备轻松驭海

    株洲未来产业朋友圈,除开熟知的北斗、低空经济产业,又有一个生力军出现了——海洋装备产业。

    海洋,占据地球70%以上的面积,人类资源的宝库,也对应了新质生产力的一条热门赛道。当前,我国海洋装备产业在新时代迎来跨越发展,已经进入全球海洋装备业的第一方阵。

    放眼全国,最早布局该产业的,除开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外,还有身处内陆的株洲。

    如今,在船舶电驱深海装备、深海机器人、海上风电三大领域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都有以中车株洲所为代表的株洲企业的身影。

    这座城市不靠海,缘何能在海洋产业占据一席之地?

    答案,依然源自于轨道交通创新底蕴。

    上海中车艾迪森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简称“艾迪森”)技术带头人张定华介绍,海洋装备制造与株洲轨道交通,都属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上有许多契合之处,比如电气控制、液力传动等。

    比如,6000米以下的深海可谓海斗深渊。很多人好奇,深海机器人如何在6000米海底提起4吨重物?答案来自电力变换装置。张定华说,技术团队从90年代铁路行业研制的油冷变流器中找到启发,成功解决不断变化的高压强环境、耐压、散热等问题,机器人的用能效率提高20%。

    “株洲海洋装备产业,通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溢出,同时也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首席科学家,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冯江华说。

    成绩也印证了这一点:

    时代电气通过7年的时间,打造了6款满足全作业场景需求的国产化深海装备,国产化率达97%,实现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2024年10月,全球最大的20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启航号”成功下线;2025年,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漂浮式海上风电组装上“株洲心”……

    这正是株洲发展海洋产业的底气所在。

    更深更远驶向深蓝

    今年,随着“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大城市纷纷喊出“向深远海挺进”的口号。

    另外,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深海科技市场规模将达到3.25万亿元,这无疑是块巨大的蛋糕。

    在海工装备等海洋重器的支撑下,株洲具备了劈波斩浪、向深远海挺进的能力。

    先说海上风电,随着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海上风电正向深远海推进,这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株洲企业来说,也是优势所在。

    “启航号”下线,我国深远海风资源商业化开发进入了新纪元。而这个项目,来自中车株洲所。该机组漂浮平台稳定性控制技术以及66kV箱变顶置等尖端技术,能扛起17级台风;而智能化控制系统和高效能发电技术,则让单台机组每年发电可满足约3.7万户的用电需求,可减少2.5万吨的燃煤消耗以及减少6.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深远海的风带来的电,又如何进入陆地终端市场,最终点亮城市里的万千灯火?“走海底、铺电缆”,是唯一办法。

    铺设海底“大动脉”,深海机器人扮演重要角色,这正是时代电气的“拿手绝活”,该公司水下挖沟敷缆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产品谱系覆盖几乎所有水下挖沟作业场景。

    此次论坛,时代电气就展示了工业级水下作业机器人及水下挖沟铺缆装备等“明星产品”。

    比如,“中海科1号”海缆船,其由艾迪森搭载的挖沟机,成功下潜至水下2603米完成先铺后埋及维修作业,拖曳式埋设犁,在水下1510米海床完成3米埋深的边铺边埋施工作业。

    也不仅仅是水下挖沟敷缆,时代电气拥有的深海装备家族,既可以轻松提起海底4吨重物,又可以在海床上行进,最大挖沟深度达5.8米,还可以深入6000米海下作业。

    海洋装备产业挺进深远海有中车株洲所,但不只有中车株洲所。

    天桥起重深耕物料搬运装备主业,为新加坡开发了首台套远程操控+全自动桥式多斗堆取料机;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设“航海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航海专业人才,株洲海事职业学校已输出国际普通海员专业人才上万名……

    “深远海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冯江华说,随着我国海洋装备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推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株洲该产业的前景,也将是一片蔚蓝大海。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