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当思民意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胆大”的鸵鸟。漫画/左骏

    肖星平

    【真正的城市治理,不是用油漆桶统一色彩,而是以法治立规矩,用民意量冷暖。】

    近日,河北三河市一蜜雪冰城门店招牌变绿事件引发关注。4月15日,廊坊市通报称,媒体反映问题属实,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并责令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全面整改。这场荒诞的“色彩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相:某些城市管理者把商店招牌当成了“权力调色盘”,用行政命令抹杀着城市的多元生命力。

    商店招牌本应是城市跳动的脉搏。红色承载着品牌记忆,黑色传递着科技理性,蓝色诉说着行业属性,这些色彩密码在市场竞争中自然生长,与市民生活形成情感联结。三河市这种“为民做主”的粗暴干预,不仅让城市形象沦为权力意志的牺牲品,更让多年积累的营商环境信誉瞬间崩塌。

    株洲的“三美”评选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治理样本。在这座工业老城的街巷里,“最美招牌”“最美微景观”“最美户外广告”评选由商户创意、市民投票、专家把关,三方共治的机制让城市美学从办公室文件转化为街头风景。这种“由民做主”的治理智慧,既保留了市井烟火的参差多态,又实现了城市品位的提升。

    两种治理逻辑的碰撞,本质是服务思维与管控思维的较量。三河市的“色彩闹剧”折射出人治思维的积弊,株洲实践则彰显了法治框架下的共治可能。前者用行政命令制造虚假秩序,后者以制度设计激发参与活力;前者将城市空间视为权力跑马地,后者将其培育为全民共生的精神家园。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城市治理,不是用油漆桶统一色彩,而是以法治立规矩,用民意量冷暖。

    总之,当管理者学会在法治轨道上倾听民意,当城市美学从行政命令回归民众创造,每一块招牌都将化作跳动的城市音符,共同谱写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治理乐章。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