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七旬“打鸟人” 用镜头记录近300种野生鸟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介

    近日,演员李现公园“打鸟”视频刷屏网络,生态环境部点赞的“打鸟热”持续升温。在株洲的江滩湿地,也活跃着这样一群摄影爱好者,他们常常扛着“长枪短炮”蹲守数小时,只为定格野生鸟类的灵动瞬间。

    72岁的马春华坚持“打鸟”14年,足迹遍布湘赣两省,累计拍摄近300种野生鸟类。他的镜头不仅藏着飞羽精灵的翩跹身姿,也见证着株洲从“工业重镇”向“候鸟驿站”的生态蜕变。

    从退休教师到“打鸟”达人

    马春华今年72岁,是湖南工业大学退休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玩海鸥120胶片机,至今已有40年摄影经历。早在2011年,他就成了“打鸟”一族。在摄影圈,“打鸟”是一个常见的行话,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

    3月26日清晨7时,株潭交界处的白沙洲,马春华轻轻拨开挡住镜头的草叶——800米外,戴胜鸟正在草地觅食。高温恍若夏日,江风裹挟着热气扑在脸上,他“潜伏”了近8个小时,保温桶里的饭菜已凉透,迷彩服后背结出盐霜,终于捕捉到戴胜鸟衔虫育雏的珍贵画面。

    回家后,马春华按惯例把整理好的照片发到“株洲打鸟”微信群,“这个群从最初的不到10个人,现在已有近30人。”

    发现多处“打鸟”好去处

    最初,马春华常去岳阳洞庭湖、江西香山公园等观鸟胜地。后来,他发现株洲也有许多“打鸟”好去处。

    2015年2月,石峰公园蔷薇园早樱绽放,引得橙腹叶鹎在粉色花簇间翻飞、吸蜜。马春华拍下了这组“花间舞者”照片,让这里成为全国摄友的“打鸟”胜地。在醴陵市东富镇湖畔,他拍到了红嘴蓝鹊、爪哇翡翠、翠鸟、斑鱼狗等多种鸟儿,引得众多摄友前往。

    电子相册记录着他的“打鸟”足迹:湘江风光带树林间闪现北红尾鸲,渌口区砖桥村稻田惊现上千只白鹭;在天元区太高水库,一对寿带鸟夫妇轮流喂养巢中幼鸟……

    快门声里的生态保卫战

    对鸟儿越熟悉,就越关注它们的生存环境。马春华见过有人为一己私欲毁坏鸟巢,也目睹林业部门深夜巡护千年鸟道。如今,他的摄影包里除了拍摄器材,还有林业部门发放的护鸟手册。

    “拍鸟人要当护鸟人。”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廖常乐介绍,株洲近年来通过国土绿化、义务植树以及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让白颈长尾雉、白鹤、黄胸鹀等珍禽现身。《株洲常见野生动物图册》记载,株洲正蜕变为“候鸟驿站”,240余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每年秋分时节,大量候鸟在炎陵千年鸟道休憩,把株洲当作南迁的中转站。

    当“打鸟人”用长焦镜头代替捕鸟网,当工业之城为候鸟腾出栖息地,株洲正在上演最生动的“生态变形记”。

    记者 手记

    “打鸟”热背后的生态觉醒

    李现镜头下的凤头鸊鷉振翅出圈,株洲江畔戴胜鸟衔虫育雏的影像刷屏——这场全民“打鸟”热潮中,“打”字早已褪去暴戾,化作人与自然对话的密钥。马春华用14年拍摄近300种野生鸟类,快门声里藏着比镜头更珍贵的生态密码。

    当“打鸟”从摄影术语演变为全民参与的生态仪式,我们看见:株洲通过林相改造让山林变身“鸟类公寓”,开展“网盾行动”为野生动植物筑起安全网,更用59起林业案件查处量彰显生态红线不容逾越。数据显示,全市野生鸟类增至240余种,消失20年的黄胸鹀重现江边,这些数字是比任何影像都动人的生态答卷。

    真正的“打鸟人”,应是生态哨兵。当我们举起镜头,请记住:保持5米安全距离是对生命的敬畏,拒绝诱拍是对自然的尊重。毕竟,最好的观鸟地图不是文旅海报,而是万千羽翼用翅膀投出的“生态选票”。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