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花夫妻”酿出甜蜜事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刘卫红

    4月中旬,正是紫云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在攸县黄丰桥镇墙北村,养蜂人陈爱雀和丈夫朱涛正忙着收集最后一拨花蜜。两天后,他们计划前往常德石门,追逐下一个花期。

    养蜂人的生活,是跟着花期转场的。过去10年,夫妻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跟随着花期的脚步,穿梭于花海之间,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累计搬家90余次。

    “每年有8个月的时间在外头,哪里有优质蜜源就往哪里跑。”陈爱雀告诉记者,现在习惯了住帐篷,自己生火做饭,追花足迹北到吉林、西到甘肃、南到广东。

    每次,他们的家总安扎在田埂边或树林里,与蚊虫为伍是常态,有时睡醒还会发现老鼠爬上床头,想痛快地冲个澡更是奢望。

    养蜂路上,自然灾害频发,长白山脚下椴树花期时,一场大冰雹曾将全部花苞打落,吉林的大水也曾冲毁道路让他们无法出山,但最让夫妻俩心有余悸的,是8年前那次给花树打药的经历。

    “走晚了,花打了药,蜂中毒了,两个场地没有摇蜂糖,蜂也只剩下一层。”朱涛回忆。

    谈及与养蜂的缘分,陈爱雀介绍,早年一群蜂误入家中地窖,便被收集起来,而丈夫朱涛自小受河北养蜂人影响,对移虫等养蜂技艺格外痴迷。“他小时候看别人移虫,就喜欢上了养蜂,对这行有特殊情结,即使再辛苦也不愿放弃。”陈爱雀说。

    在攸县,像陈爱雀夫妻这样迁徙式养蜂并生产蜂王浆的并不多见。蜂王浆采制对技艺要求极高,移虫时幼虫日龄必须是1到3天,虫是乳白色的,像头发丝大小,要相当熟练才能保持幼虫成活率。

    从一箱蜂发展到130多箱,夫妻俩始终坚守品质。“浓度没达到的不能收存,达到41.5度以上就能室温保存,不会发酵。”朱涛介绍,他们的蜂蜜都是天然成熟蜜。

    凭借这份勤劳与用心,夫妻俩年均产蜂王浆50多公斤、蜜糖10吨。“有产量却无销路,希望能有更多有缘人了解我们养蜂人,了解我们的产品。”陈爱雀坦言,因为蜂蜜酿造大多在山沟蜜源地,销售渠道在攸县,除收购商收购用于食品加工外,有一大部分高浓度精品蜂蜜常因滞销成为蜜蜂的食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