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民族情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吴 钰

    华夏大地上,铁轨如巨龙般蜿蜒伸展,它们不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腾飞,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文化交融。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悄无声息中编织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伟画卷。职业院校以思政课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铁路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铁路人才的摇篮,正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将民族情长与职业教育环环相扣,促进青年学子职业技能提升,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让铁轨成为传递爱与团结的桥梁。

    一、“有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

    “有形”的构建,重在实化举措,成效彰显。从实践维度看,“有形”体现于每一场课堂互动的生动实践,每一轮学生踊跃参与的教学思辨与实践探索之中。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载体,赋予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让各民族青年学子在共融共进的氛围中,同筑精神家园,共享文化盛宴,共促学业成长,共乐和谐校园。

    “有形”课堂的根,须深植于各民族学生心田。教师秉持深厚的人文关怀,细致入微地洞察每位青年学子的需求与偏好,以情感为纽带,以理解为基础,搭建起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唯有此,方能确保“有形”课堂不仅形式丰富、内容充实,更能在学生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团结等先进个人与事迹,引导青年学子积极践行民族团结,弘扬爱国精神;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夯实现实民族团结发展根基,通过思政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根植在青年学子心中。

    二、“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有感”就是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有参与感,讲授过程有代入感,评价学习有获得感,学习之后有成就感。在思政课堂上,引领青年学子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辉煌,探索各民族共同的根与魂,通过真实而感人的事迹,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与奋斗之志。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引导各民族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促进思想交流与共鸣,理解并认同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骄傲与责任。在讲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从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到现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图景,通过视频、图片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在实践课上,利用校园内党建文化广场、铁路文化长廊等教学资源,发挥青年学子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通过生动描绘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各民族携手并肩、共同铸就辉煌历史的壮丽篇章,通过舞蹈、朗诵等形式生动展现党史与铁路故事,巧妙地将铁路精神,以及深植于心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融入民族精神的宏大故事中。这种直观而生动的展示方式,将学生从客体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观的能动参与,在实践课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让青年学子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三、“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续动力

    “有效”关注的是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目标任务,真正让思政课落实落地,将各民族学生的心凝聚到铁路大家庭。

    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和总结。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收集学生建议,尤其针对少数民族人数比较多的专业和班级进行重点调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发力。

    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思政课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组织实践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

    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各教学部门、二级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和考核规划中,共同推进学校民族工作的“有效”开展。

    此外,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相关经费到位,确保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铁轨铺就繁荣路,民族携手创辉煌!在铁轨的延伸中,我们不仅见证了速度与效率的飞跃,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民族情长。铁路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心与心的桥梁,不仅传授了精湛的技术与知识,更在每一次教学中融入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位铁路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未来,铁轨将继续延伸,而那份深植于心的民族情长,也将随着列车的轰鸣,传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

    【作者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株洲市社会科学成果规划评审委员会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ZSK2024067】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