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范生就业路在何方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欧梦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出现短暂回升后持续下降,教育需求结构逐渐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调整,教育行业就业市场呈现出新特点。据统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突破1222万人,高职师范生面临着传统教育岗位饱和与新兴职业能力要求升级的双重挑战。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力军,高职师范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职业选择,还关乎党的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应从健全优化制度、动态调整专业布局、融通产教协同、升维复合能力等多方面努力寻找出路。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供给,做学生就业的“开路人”

    胸怀“国之大者”,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统筹全校“一盘棋”、凝聚师生“一条心”,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稳就业”的工作氛围,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书记、校长亲自部署,持续强化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制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清单、毕业生就业数据定期通报制度、就业工作督导落实办法等制度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

    部门统筹协调,全方位做好就业服务,办好大型专场招聘会,有计划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校友资源、科创基地的紧密合作,构建长效沟通合作机制,促进就业岗位供给。

    校院上下联动,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切实把就业育人融入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管理服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指导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针对个别就业困难学生,实行“一人一策”,精心护航落实毕业生就业去向。

    二、前瞻布局专业结构,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做学生就业的“铺路者”

    促进供需匹配是推动解决当前师范生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一环。主动对标省市发展战略目标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深化师范生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和新兴增长极为牵引,实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迭代,构建“需求——培养——就业”动态预警及退出机制,有效提升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面对学龄人口结构性变化的挑战,强化招就联动,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的快速反应机制,根据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布局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预测、毕业生就业数据、跟踪反馈及调研论证等渠道,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求量变化。

    采集卫健部门出生人口数据、教育部门在校生数据及人社部门岗位需求数据,形成区域三到五年期师资需求预测图谱,基于师资饱和、过剩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准确把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连接点和共振区。

    拓展新兴领域人才培养方向。参考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新增专业方向,升级现有专业群设置,增设相关课程模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契合度,为学生广铺就业之路。

    三、深度融通产教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做学生就业的“引路人”

    破解产教“两张皮”困境,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校企合作2.0模式,在支部共建、科研合作、专业认证、课程开发、服务社会等方面建设校企共育长效机制。

    有序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积极与中小学、幼儿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共同体、大师名师工作室等实践育人平台,探索“双导师制”师范生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富有教育家精神的未来师资为目标,构建聚焦就业能力提升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激发学生内驱力,培养岗位适应能力,训练职业行为能力。引导师范生贯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利用“校友回湘”活动,做好校友资源池开发,建设“校友工作促进会”,建立并维护好政校院三级用人单位信息库,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为师范生就业提供深度服务与链接。

    四、升维拓展传统能力,打造复合培养体系,做学生就业的“同行者”

    坚持“专业能力基础化、跨界能力核心化”理念,实施“教学技能+”师范生全周期培养增值计划。除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项教师职业基本能力之外,着力帮助学生实现从传统教学到复合型素养的升维。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教师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方式,进行普通话、“三笔字”等基本功训练,提升师范生教学基本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与多元能力培养。增加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课程整合、教育研究等跨界能力培养。鼓励师范生除教师资格证外,积极考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如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儿童营养师等。开好就业创业各门课程,邀请业内行家里手开展专题讲座,以科创赛事为牵引,激发师范生创新创业活力。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教学相长中以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就业。

    【作者单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本文为2024年株洲市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编号:ZZSK2024105 )成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