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彭新华

    今年1月,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与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系统工程中心”成功立项,成为首批湖南省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创新中心。

    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近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接连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完成一大批专利转化,授权和转化数量在全省职业院校中位居第一,充分展示了学校科技创新的实力,也是该校不断提升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有力证明。

    搭建平台,推动筑巢引凤

    “在推进‘双高计划’建设中,狠抓科研平台建设,让学校搭上了协同创新的快车。”在科技处处长沈言锦看来,近年来,学校以升级改革为契机,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为筑巢引凤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时间回溯到2017年,学校牵手李德毅院士建立工作站,为学校在智能驾驶技术、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方面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后多年,学校又联合中车电动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等一批科创平台。在开展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同时,又反哺了专业教学。

    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学校还鼓励和引导教师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科研团队,围绕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科研平台,推动合作科研、集体攻关。这改变了现有大多数教师单枪匹马独自钻研的科研现状,凝练了学科方向,汇聚了学术队伍,营造了学术氛围,保持了学院科研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布局。

    正是看中了学校的科研氛围,2022年,袁达博士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学校。随后,他作为主要成员加入“智慧农机北斗导航”省级团队,助力湖南省智慧农机北斗导航适配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这一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立项。

    数据显示,在孵化高端科研平台方面,仅2024年,该校就新增市级以上科研平台16个,位居全省第一,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平台矩阵。

    聚焦主业,加强校企合作

    要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是重要抓手。

    科技处副处长王颖表示,通过把学校科研创新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改造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为此,围绕本校汽车王牌专业,学校重点关注电动汽车产业链,瞄准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先后与长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智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成效显著,第一批科研成果完成后均进行了严密的专利保护。如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地面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授权后,已转让给湖南创信伟立科技有限公司,快速完成了校企间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由企业进行深度开发研究及生产化应用,践行了高校研发、企业实施的专利转化路径。

    另一方面,汽车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也关注到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的优质创新资源,积极寻求与学校的合作。通过深度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力求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强化企业需求牵引和市场化导向的知识产权布局。例如学校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观光车,应企业的技术需求而开发。在由顺德区人民政府指导、碧桂园集团主办的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开园仪式上,该款无人驾驶观光车精彩亮相,受到同行的高度关注。

    政策支持,激发创新动能

    今年2月19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株洲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在此次走访交流中,一行人深入了解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的现状,同时,为推动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供帮助和建议。并计划举办专利转化专题对接活动,为学校与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专利成果的高效转化。

    “学校贴心的服务和宽松的政策,使我们能更加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多位教师感言。

    据了解,为鼓励教职工产出优质科研成果并实现转移转化,学校还出台了相关“专利管理办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和管理办法”,以及“职务成果披露制度”等制度,逐步形成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转化、服务、培训、交流全链条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良性机制,有力促进学校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高水平管理。

    同时,鼓励广大教师承接横向社会服务项目,科技处梳理横向社会服务项目入账、报账流程,撰写详细的操作说明,为广大老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科研成果转化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畅通,学校一项项技术实现“落地生花”。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总收益金额也创历史新高。据统计,该校2024年共完成43件专利转化,3件软件著作权转化,3件专利申请开放许可,共完成49件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应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总收益共计34.45万元,创历年新高。此外,完成3类专利申报共89件,国外专利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3件,位居湖南职业院校之首。真正实现了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形成了教育、科研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新生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