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洁
高铁站外,出租车等候区来了巡游出租车,但司机却摇下车窗,探出身子向旅客抛出那句令人不快的“去哪儿”。听到“附近某小区”的回答后,司机一摆手“不走”,随即升起车窗、扬长而去。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地方的高铁站反复上演,成为城市交通服务的痛点。当拒载行为逐渐演变为行业潜规则,这场出租车与旅客的博弈便陷入了恶性循环:司机挑客导致旅客流失,旅客流失加剧司机挑客。株洲交通部门近期对相关拒载行为的整治,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擦亮城市窗口形象的必要之举,更是一次打破行业僵局、重塑服务生态的契机。
高铁站普遍远离市中心的地理特性,是各地此类矛盾凸显的起点。出租车送客至高铁站后返程若空驶,简单看起来确实是成本陡增;若接短途客,返程时间可能不足以覆盖排队等待的沉没成本。一些出租车司机便打起了“拒载短途客、苦等长途单”的算盘。这种看似精明的经营策略,实则并不一定精明,反而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加速行业的自我蚕食。
当一个点位、路段,出租车挑客拒载成为“常态”,多数旅客都会掏出手机呼叫网约车或选择乘坐公交车。这种群体性的信任崩塌,使得出租车逐渐沦为高铁站接驳的“备选项”。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挑客形成的路径依赖,让部分司机陷入认知误区:宁愿空车长时间等待一单长途,也不愿用半小时完成数单短途。殊不知,在动态平衡的市场中,服务效率的提升远比冒着违法违规风险“赌运气”式的等待更具可持续性。某地交通部门曾做过测算,若出租车在高铁站接客每单平均耗时缩短至15分钟,其单位时间收入反而比等待长途客高出30%。
交通部门的专项整治,恰似一剂打破僵局的强心针。通过监控抓拍、暗访、投诉溯源等手段,株洲已对一些拒载行为开出罚单,并创新处罚方式,以“提供志愿服务”等代替其他处罚,收获更多理解与认同。但行政处罚终归是治标之策,要根治顽疾还需构建长效机制。深圳等地试点推出的“短途优先通道”,让愿意接短途客的司机获得快速补位权;杭州在高铁站推行“智能调度系统”,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调整上客区车辆流向;南京则建立“服务积分制”,将合规率与充电优惠、保险折扣挂钩。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化解矛盾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将司机的个体理性转化为行业集体理性。
从更深层次看,拒载实质是城市交通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阵痛。当消费者对出行服务提出“即时响应”“精准匹配”的新需求时,当网约车以“大数据分析”“系统性规制”禁止拒载时,传统巡游出租车行业若让“招手即停”的优势转化为“只接长途招手客”的劣势,终将被时代浪潮侵袭。
我们期待的是,随着行业监管的完善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挑客拒载”终将成为历史名词。到那时,游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充分信任,出租车司机不必在烈日下、寒风中漫长等待,旅客也无需忐忑地报出目的地——这应该是城市交通服务本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