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磁吸力”从何而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怡敏

    春潮涌动,游子归乡。今年清明假期,一批渌商代表、渌口区企业家代表、优秀校友代表等如约而至,共赴第三届渌商大会,大家畅叙乡情、考察环境、签约项目,共话高质量发展未来。

    三届大会签约项目83个、3年吸引200多位渌商回乡投资兴业……当拼税费、拼补贴的“内卷式”招商格局逐渐打破,渌口区是如何转变思维、抓住机遇、找准优势,让“青春渌口,创业新城”的城市标签,在加速释放的“磁吸力”中得到验证?

    乡情催生“雁归来”

    这个春天,对湖南朝泰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奇锦来说,意义非比寻常。去年4月3日,他在第二届渌商大会上签约,将企业迁回家乡。一年时间,公司生产线即将拓展至40条,二期项目建设也在逐步推进中。

    贺奇锦是淦田镇人,在外从事建材行业数十载,生于渌口长于渌口的他,也一直想在渌口书写精彩的创业篇章,当“常回家看看”的深情呼唤传来,贺奇锦选择了回归。

    “企业搬迁涉及很多手续,渌口经开区提供‘保姆式’服务,加速审批流程,3个月就把手续办到位了,让我感觉家乡既靠谱又温暖。”贺奇锦介绍,园区提供标准化厂房,企业只需进行简单的地面处理、车间改造,设备安装、调试好后,当年6月就实现投产。如今,企业已有170余名员工,其中半数是来自周边的劳动力,成为当地又一促就业的重要力量。

    发展离不开招商,招商绕不开人。细细梳理渌口区主政者近几年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足迹,知株侠发现,以乡情为纽带抓投资、抓项目、抓人才始终是主旋律——

    “一把手”率队到广州、深圳、长沙等地,走访商会和渌口籍企业家,宣传家乡发展成果与产业亮点;在传统节日、特殊节点,举办渌商大会、校友回湘、乡贤座谈等活动,邀请回乡人员为发展提建议、说意见;开展“青春渌口我代言”活动,让在外发展的渌口人成为“创业新城”的代言人,讲述自己创新创业的故事、成长成才的经历,增强归属感;成立渌口区总商会长沙联络处、区五中爱心联合会长沙联络处等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校友互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渌口集结发展“朋友圈”。

    事实证明,在外追逐的梦,家乡也能装得下。

    从渌口镇走出去的张文安是中国首位中医诊断学博士,他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健康服务模式带回来,打造了能为3万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康复等服务的青龙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在广东拥有多家公司的何建明,不仅为家乡人提供就业机会,还回乡投资建设了朱亭五号山谷等项目,并担任浦湾村党建和经济发展顾问;

    龙船镇人汪清云回到渌口投资成立钰宏新材,形成年产500万件高分子模塑汽车配件,提供就业岗位300个,裂变出4家汽车零部件子公司,预计今年营收达1.6亿元……

    知株侠看到,当“乡情”转化为“信任资本”,并通过服务、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多维度赋能,越来越多的“双向奔赴”正在渌口上演。

    产业链成为最大的底气

    刨去乡情,对投资者而言,自己能否大展拳脚,重点在于这座城市的产业实力与发展前景。在知株侠看来,有远见的企业家,会将自身发展战略置于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

    把企业搬迁到渌口的湖南恒泰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彬显然选对了。

    “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集聚效应明显。”易彬介绍,2023年4月,他在首届渌商大会签约项目,一期建设12000平方米环保装备标准生产车间和4000平方米PLA可降解吸塑包装产品生产车间,两年来,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技术交流与渠道共享受益良多。

    引进一个项目,集聚一片园区,建强一个产业。作为我市现代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主承载区,渌口区积极承接市区龙头企业的孵化裂变、升级转型等项目,时代华鑫、时代华先等“领头雁”企业相继落地,它们通过自身的技术、人才等优势,生产的PI膜、芳纶纸打破“卡脖子”难题,渌口区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国内最高端的PI材料研制基地,吸引了上下游企业的到来,成为补链延链强链的关键力量。

    聚酰亚胺材料领军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屠国力就是被产业链吸引而来的人之一。

    “这是国内第一条量产柔性显示用PI浆料的生产线,投产后,年产量可达1200吨。”屠国力选择在渌口布局柔性显示用聚酰亚胺基板材料项目,他说,这将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替代。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主体。

    知株侠观察到,高分子新材领域的高端人才频频走进渌口、投资渌口、宣传渌口,与当地政府坚持“平台思维”分不开。

    该区主办了4届高分子新材料产业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蹇锡高等专家教授和全国各地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学术权威、行业大咖,共谋技术突破,带来许多合作机遇,实现一系列成果转化;由蹇锡高院士牵头,14家单位共建的株洲高分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为渌口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共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打下良好基础。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蓄能成势,产业链成为渌口区招商引资的最大底气。现在,渌口区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大龙头、七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链上企业总数达到62家、产值突破70亿元,正在申报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3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吐槽大会”在渌口园区举行,10余名企业代表聚焦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堵点、痛点问题自由“开麦”,该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一到场,将意见建议细化梳理,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完成时限。

    渌口区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吐槽”,以“马上就办”的态度解决问题,在知株侠看来,是遵循优化营商环境的底层逻辑的体现——即强化用户思维,从企业的需求和感受出发。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当招商引资进入拼“内功”拼口碑的阶段,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变得越发重要。

    去年,湖南冷弯智造项目在渌口投产,这让回乡办厂的李汉明干劲十足。这一项目主要是利用冷弯成型工艺为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和家电等领域提供各类辊扎型材,以株洲为基点,可辐射重庆、湖北等500公里半径内的高端制造企业。

    作为企业在广州外建立的第一个制造基地,李汉明对它的期许颇多,渌口也没辜负他的期望。“近2万平方米的厂房不到半年就建好了,4天时间拿齐了《联合验收合格证明》《不动产权证书》等,为我们尽早投产节省了大量时间。”李汉明说。

    快的背后,是“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构建。

    该区依托“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提供“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配套、竣工即交证、投产即培育”服务,81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实施“标准地+承诺制”土地供给模式,有效提升了项目开工率、工程完成率、资金支付率。同时,开展“重审批、轻监管”“重建设、轻管理”专项整治,从决策、设计、建设、财评、审计等各环节推动项目建设降本增效,项目建设成本平均下降25%以上。

    知株侠看到,在渌口的格局里,建设“服务型政府”,打造与企业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局面,是追求长远发展的初心,也是拥有强大“磁吸力”的秘诀。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