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荣
春日的株洲,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青脚滨鹬翩跹于湿地,清水塘大桥勾勒工业与文旅融合的轮廓,卫星“XR-11”即将划破天际——这座城市的“林茂”,不仅是绿意盎然的生态,更是产业蓬勃、人文荟萃的活力之源。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株洲的生态魅力正吸引着八方来客。清明假期,株洲西站以7.1万人次创下运输量新高,较疫情前增长36.5%,旅客们踏青祭扫之余,也在湘江畔偶遇了青脚滨鹬的光临。这些“湿地精灵”的驻足,是株洲生态环境优化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清水塘老工业区转型、湘江流域治理等举措,让城市从“钢城”蜕变为“绿城”,鸟类的回归恰是自然对这份努力的回应。
株洲的“野心”不止于生态。清水塘大桥公园文旅策划方案的审议通过,标志着城市正以工业遗产为魂,打造“穿越株洲历史的文旅长廊”。曾经的工厂锈迹化为艺术景观,夜游经济与工业风碰撞出“网红桥”的潜力,“大桥变成‘长红’桥”不再仅仅是愿景。与此同时,芦淞市场群的改造、麻纺厂文创园的怀旧场景设计,无不彰显株洲“以旧焕新”的巧思——历史记忆与消费业态交织,让游客既能触摸工业脉搏,又能体验烟火人间。
若说生态与文旅是株洲的枝叶,科技创新则是深扎地下的根脉。4月10日,“XR-11”下线,标志着株洲成为湖南省首个具备卫星全链条研制能力的城市。从轨道交通“地上飞”到卫星“天上跑”,株洲的产业版图不断向高端延伸。这座曾以火车头闻名的城市,正以“北斗+”为新引擎,吸引人才、资本与技术“归巢”,让“林茂”之景从自然向产业蔓延。
株洲的故事,是生态、人文与科技的协奏曲。青脚滨鹬的翅膀掠过湿地,高铁与卫星穿越山河,清水塘的灯光照亮夜空——在这里,“林茂”不仅是绿意,更是包容万物生长的城市胸怀。当鸟归、人聚、产兴,株洲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