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通讯员供图
日前凌晨三时,92岁的陈爷爷被便血染红了床单。他的血红蛋白骤降至50克/升,仅为正常值的三分之一。更棘手的是,陈爷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无法配合治疗,而且心脏还带着“不定时炸弹”——亚急性心梗,进行肠镜检查存在禁忌。
株洲市三三一医院介入科主任章旭团队亮出黑科技,通过笔芯粗细的创口,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管修补战”,成功挽救了陈爷爷的生命。
什么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条不开刀的“生命通道”。它借助DSA血管造影实时导航,精准定位,就如同给血管装上了GPS。通过在大腿根部穿刺,导管“顺藤摸瓜”,直达出血点,进行微创操作。随后注入栓塞剂,即刻封堵血管破口,实现止血。
介入放射科主任章旭提醒,市三三一医院介入科数据显示,2024年救治的54例出血患者中,94.4%通过介入栓塞术成功止血。对于内镜止血失败或肿瘤破裂大出血患者,以及像陈爷爷这样的超高龄患者,介入治疗是逆转生死的“最佳防线”。
看懂身体“红色警报”
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较为常见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其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而识别消化道出血信号,便是抓住治疗黄金时机的关键。这些信号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所呈现出的不同表征。
1.吐血/黑便信号(上消化道):呕出咖啡渣样物,这是胃部出血警报;拉出柏油样黑便,表明血液在肠道“发酵”超过8小时。
2.鲜血便信号(下消化道):大便混有暗红血块,是小肠在“求救”;便后滴鲜红血,需警惕直肠肿瘤。
3.全身信号:眼前发黑且心跳过速,意味着失血超400毫升(约1罐可乐的量);四肢冰凉、意识模糊,此时已失血1000毫升,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防出血“四重防护盾”
1. 饮食“护胃伞”:胃不好的人,少吃麻辣烫,多喝南瓜粥。
2. 特殊人群注意:肝硬化患者,要避开坚果、鱼刺等“血管杀手”。
3. 用药警戒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搭配胃黏膜保护剂;服用布洛芬切勿空腹,记住“三要”:要坐直、要喝水、要限时。
4. 体检“金钟罩”:40岁后,务必进行胃肠镜检查(每5年1次)和便潜血检测(每年1次);高危人群还需加做胶囊内镜。
5. 应急三部曲:立即平卧,双腿垫高(减缓出血);禁食禁水,连口水都不能喝;拨打120,说清“三要素”:出血量、颜色、意识状态。
牢记24小时急救黄金公式
章旭提醒,每一次黑便都是身体在呐喊,牢记24小时急救黄金公式。
1. 小量出血(>1罐可乐/330毫升),表现为眼前发黑、心跳>100次/分钟(如同剧烈跑动后的心悸)。对策:2小时内就医,禁止自行服用止血药。
2. 中量出血(>矿泉水瓶/500毫升),表现为皮肤湿冷、无法站立(像低血糖发作般虚脱)。对策:立即平卧送医,途中持续监测脉搏。
3. 致命出血(>大瓶装可乐/1500毫升),表现为意识模糊、血压<90/60mmHg(相当于全身三分之一血液流失)。对策:拨打120并保持通话,如果是体表出血,应同时按压止血,等待救援。(谢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