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谢燕) 企业申请破产时,老板不交账本怎么办?近日,渌口区人民法院用一纸“预处罚”通知书,既化解了僵局,又救活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2023年6月,株洲某模具公司因资不抵债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但案件受理后,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某拒不交出财务账册,导致审计无法进行,清算工作陷入停滞。
面对这一难题,渌口区人民法院没有直接开罚单,而是创新采用“预处罚”机制:向王某某发出书面通知,限期要求其移交财务资料,并明确告知“若逾期不交,将面临2万元的高额罚款”。
“相较于容易激化矛盾的直接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预处罚’机制通过正式法律文书形式明确告知违法后果,强化法律规定的可预期性,避免当事人因法律认知不足而消极应对,同时也给予当事人改正错误的空间。”承办此案的渌口区人民法院淦田法庭庭长喻涛介绍,这一招立竿见影,王某某很快主动交出了完整账册,案件取得关键突破。
管理人审计账册后发现,这家企业虽负债累累,但仍尚存具有市场价值的核心资产。法院立即启动府院联动机制,联合国土、住建、工业园区等部门共同研判,最终确定“保企业、引投资”的重整方案。
今年1月,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原本可能“归零”的普通债权清偿率提升至10%,职工债权更是实现100%清偿。如今,这家企业不仅保住了市场主体资格,还优化了债务结构,重获新生。
“法院从‘被动惩戒’到‘主动预防’的创新思维转变,破解了清算僵局,激活了重整可能,展现了‘护企安商’的司法智慧。”渌口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安表示,该案的成功办结,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为困境企业救治提供了“市场化+法治化”的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