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活“影视+文旅”文章 株洲准备好了吗?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蒿

    近日,由冯小刚执导,赵丽颖领衔主演的电影《向阳·花》正式上映,斩获清明档国产片票房冠军。作为电影的主要取景地,影片中无处不在的株洲元素,让很多观众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

    当艺术的光影照亮丰富多彩的城市,城市表达就有了灵动鲜活的出口。近年来,不少年轻人从影视剧中寻找旅游目的地,借助影视IP赋能,文旅融合正成为众多城市吸引游客的新方式。

    实际上,凭借独特的城市风貌、文化底蕴以及日益出圈的城市品牌,株洲近年来已经成为影视剧热门取景地。除《向阳·花》外,电视剧《黄雀》《他是谁》《亲爱的小孩》《最好的时代》《奔腾年代》,电影《年会不能停》《灵魂的救赎》《小山河》等都曾将镜头对准株洲。

    能否承接、消化影视作品带来的流量,并将其转化为持续拉动旅游消费的新动力?成为株洲需要面对的一道全新考题。

    “影视+文旅”

    推动城市品牌破圈的重要突破点

    很多时候,旅游不仅仅是为了遇见美丽的景色,更是为了感受目的地的风土人情,获得美好体验。

    影视剧具备充足的时长和丰富的叙事空间,可以自然流露出城市的景色与人文,潜移默化地激起着观众对目的地的好感,进而转化为目的地旅游打卡行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在国内国外并不鲜见。

    早在1982年,《少林寺》的上映,就让嵩山少林寺“一夜爆红”;近几年,《狂飙》搅热了江门旅游市场,《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播出以后,大理、阿勒泰实现游客和旅游收入迅速双增长。

    对老牌旅游城市而言,影视作品为其提供了别样的城市气质,为游客们提供了“二刷”“三刷”的兴趣点。而对于江门、湛江等知名度较弱的中小城市,则借助相关剧集的城市话题,实现了顺利“出圈”。

    携程旅行发布的《中国影视综取景地报告》中显示,探索世界的90后、00后成为取景地旅游的消费主力,占比超57%。影视+文旅的结合,可谓“吸睛”又“吸金”,借力影视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共识。

    “工业风+烟火气”

    株洲借助影视剧营销的流量密码

    每一部影视剧的取景选址,离不开对城市气质与风韵的综合考量。在国内众多城市中,为什么一众影视剧会选择株洲作为取景地?知株侠梳理认为,“工业风+烟火气”,是属于株洲的独特出圈流量密码。

    作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工业城市,株洲有大量工业遗产和厂矿生活区,沉淀了大量打动人心的故事。在这里,既可以拍摄出老城的风格,又可以拍摄出新城的动感,能满足剧组立体丰富的拍摄需求。

    比如,作为首部展示我国电力机车事业发展之路的大型电视剧,《奔腾年代》的主要取景地与故事发生地在中车株机。电视剧《黄雀》中,人流如织,商贾云集的芦淞市场群,展示了野蛮生长的经济活力。在《向阳·花》中,芦淞市场群、贺家土、株洲麻纺厂、永利码头等独特株洲元素,为电影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魅力。

    《他是谁》的导演鲍成志就曾在采访中表示,能寻找到株洲作为取景地是一种幸运;编剧将曾在采风阶段接触过的诸多真实案件、走访过的多个案发地,都细心布局在了“宁江”这样一座既有南方影子又有北方特点的地域中,而株洲恰好满足了这个虚构城市的落地实现。

    而在拍摄《向阳·花》之前,冯小刚为选景走遍湖南多地,最终锁定株洲,他直言,“这里的烟火气与故事感无可替代”。

    影视剧的加持,让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也增强了株洲城市文化效力和影响力。电视剧《他是谁》热播后,就有游客专门到徐家桥步行街等地打卡、拍摄视频。《向阳·花》的上映后,很多网友自动为株洲“种草”,称株洲“好像一直都过于低调了,值得好好探索”。

    总的来看,一方面,株洲拥有3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0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6个市级工业旅游接待点,工业遗址有200多处,占据了湖南近40%的工业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株洲作为移民城市,热情、包容、友善,更具市井气息,有一种独特的质朴感。用好这些优势,株洲推动“影视+文旅”发展,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行动。正在推进的清水塘工业遗址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明确要打造国家级的工业文旅新地标和工业影视文化新地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要将“流量”变为“留量”。随着越来越多主流剧集选择株洲作为拍摄地,知株侠认为,一方面要持续打造高品质、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丰富旅游消费场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更要挖掘本地文化,营造城市独有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对株洲有更多的期待与想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