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教育生态。】
近期,外省一位高中学生家长在网上公开表示:孩子正是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如果实行周末双休会对孩子学习有影响。为了孩子考个好大学,建议学生周末不双休。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双休影响孩子考好大学”作为一种利益诉求的表达,隐伏着一部分家长陈旧、滞后的“意义之网”。在他们看来,教育竞争就是一场消耗战,就是一场时间和精力的比拼与较量,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多了,不可避免会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影响他们进入“好大学”。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60%。虽然如今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相对稀缺,全部“双一流”高校录取率大概只有5.1%。
教育关系社会流动,“上的大学越好,将来找的工作越好”。优质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匮乏的资源与激烈的竞争相互叠加,可能导致部分人价值观扭曲,“双休影响孩子考好大学”就是一个缩影。为了让孩子们在“争上游”竞赛中脱颖而出,一些家长对“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依然保持认同和迷恋,从而导致“双休影响孩子考好大学”的论断产生。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模式。正是因为部分群体对严禁违规补课政策缺乏价值认同,为违规补课找到了合理性、正当性甚至还对违规补课进行了变相的美化,导致他们对双休集体补课是失范行为缺乏清醒、深刻的认知。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显然不能让孩子们被违规补课牵着鼻子走。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教育生态。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随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深化,“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双休影响孩子考好大学”的说法越来越经不起推敲。
只有让教育评价改革释放更多的红利,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让“填鸭式”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双休影响孩子考好大学”的陈旧逻辑才会失去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