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了农田 满了粮仓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李江林 陈蕊

    春有约,花不误。春耕时节,在醴陵市茶山镇大西垅村,田间金黄的油菜花与淡雅的紫云英高矮错落,交织成一片绚烂花海,煞是好看。

    这是醴陵市打造的绿肥生产千亩示范片,通过创新推广“油菜+紫云英”混播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水稻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醴陵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壤肥料工作站负责人介绍,紫云英主要含氮,肥用油菜则钾含量更高,两种绿肥混播,会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真正实现“以田养田”。

    绿肥化作春泥

    水稻增产超5%

    上层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下层是郁郁葱葱的紫云英,花朵如繁星般点缀其间。日前,记者来到大西垅村,三五成群的游客穿梭在花海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时拿出手机定格这美好的瞬间。

    “拍照要趁早,再过几天将会通过机械把紫云英翻压入土、化作春泥啦。”醴陵市农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汤理拨开层层叠叠的紫色花瓣,湿润的泥土里白色根瘤清晰可见。

    “这些小家伙可是天然的氮肥工厂。”汤理轻捻着紫云英根系向记者解释,“紫云英具有固氮能力,可固定空气中氮,盛花期每亩固氮量可达8公斤,植株腐解时,产生大量的氮素,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而油菜根系改土能力强,茎叶还田培肥效果显著。”

    去年,该公司混播面积已扩大至1100亩。汤理介绍,在水稻生产冬闲时种植绿肥,来年翻压还田后,水稻平均每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增产超5%。

    过去种完晚稻就闲置的冬闲田,现在变成“养地工厂”。醴陵市将绿肥生产纳入耕地地力提升和化肥减量化行动,结合粮食高产创建,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主体积极性高的地方作为办点示范区域,将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育扶持对象,首批遴选出79家机械化程度高、规模效益大、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主体参与示范工作,分别创建绿肥生产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片5个、75个,示范面积2.1万亩。

    统计显示,去年该市绿肥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鲜草亩均产量可达900公斤,相当于替代尿素839吨、磷肥780吨、钾肥448吨,减少农民化肥投入成本450多万元。示范片亩产普遍达1200公斤以上,高产田突破1500公斤。

    以花为媒

    农业多元增效

    大片紫云英和油菜花的浪漫开放,催生了“花经济”。每到春暖花开时节,各地游客纷纷涌入,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今年3月,醴陵市明月镇云岩社区万亩油菜花迎风怒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踏春赏花。当地以花为媒,举办系列文旅活动,带动乡村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当紫云英的温柔紫,撞上油菜花的灿烂黄,这不是简单的彩色花海,是醴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自从种上了绿肥改善地力,葡萄品质显著提升,价格自然更高。”醴陵市板杉镇陈双葡萄园负责人说。

    该市计划进一步扩大绿肥种植规模,深化“混播+轮作”技术应用,推动绿肥生产从单一肥田到多元增效、从生态改良到产业延伸。预计到“十五五”期间,该市绿肥面积将达到15万亩,其中紫云英占10万亩以上。

    当春耕的犁铧划开肥沃的土壤,呈现的不仅是稻浪翻滚的丰收图景,更是一个农业大县向绿而行的铿锵足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态与效益的协奏曲愈发激昂,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