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如
通讯员/侯颖
4月3日,春日暖阳下的石峰区响石岭街道杨古老社区映荷园小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新铺的柏油路面平坦整洁,不锈钢栏杆与消防门熠熠生辉,休闲的人们沐浴着阳光谈笑风生,孩子们在步道上追逐嬉戏……这岁月静好的画面,与之前那个设施老旧、问题频发的“高龄”小区截然不同。一场由民生期盼催生的老旧小区改造行动,叠加居民自治的蓬勃力量,出现令人惊喜的“逆生长”奇迹。
民生需求“点单”
精准改造“接单”
映荷园小区经过20余年的岁月洗礼,设施老化问题日益凸显:地面破损导致雨天积水成患,楼道照明昏暗影响居民出行,雨污混流管道频繁堵塞……这些“顽疾”不仅影响居住体验,更埋下了安全隐患。面对居民日益迫切的改造需求,2024年底,改造的春风吹进小区,居民们惊喜地发现:这次改造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真正的“脱胎换骨”。
“我们要让老旧小区改造带着民生温度落地。”社区党委书记、网格长王文华拿着厚厚的需求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微心愿”:从地面重铺到雨污分流,从楼道粉刷到停车规范,新增的监控、道闸门、充电桩、透水步道,每个细节都凝结着居民的期盼。建立改造全周期民主参与机制,让居民从“出题人”变成“阅卷人”——施工前需求众筹,施工中方案共商,施工后长效管护,民主共建的闭环让改造真正“改”到心坎上。
网格响应“加速度”
破解民生“关键题”
日前,网格员唐春媛的巡查日志里多了一项紧急任务。1栋龚红梅送来“紧急报告”:污水管与雨水管错综复杂,不仅堵塞了管道,更威胁着电缆安全。施工方以“超纲题”婉拒,居民们急得团团转。
唐春媛立即启动应急程序,施工方现场“会诊”揭开症结:老化管道成“肠梗阻”,居民私接雨水管成“旁门左道”。要根治必须重做“肠道手术”——新铺排污管,硬化前坪路。网格长王文华上报区住建局,区住建局领导带队现场办公,经多次论证敲定新增排污管道及道路硬化方案。
3月份,施工全面完成。新增管道彻底终结雨污混流,前坪道路焕然一新,居民拍手称快。“没想到社区反应这么快,彻底解决了安全隐患!”龚红梅激动地说。
自治力量“破冰”
激活治理“一池春水”
映荷园小区的改造,不仅是一场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一场居民自治意识的觉醒。年初那场“下水道危机”,意外成为自治意识的“催化剂”。由于管道老化,污水倒灌导致居民家中“水漫金山”,但小区没有物业,维修资金无处落实。关键时刻,居民们没有选择等待救援,而是主动出击。
“自己的家得自己管!”在网格员唐春媛和楼栋长彭菊花的牵头下,5栋12户居民迅速达成共识:每户平摊800元,自筹资金更换管道。从方案共商到施工监督,居民全程参与,仅用3天便完成了管道的“焕新”。这场“下水道革命”不仅解决了污水问题,更点燃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多个单元自发组建“改造小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对自家单元的问题进行“微改造”,自治氛围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