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笔墨 构建当代中国画学自我体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冯 峰

    在株洲画家吴楚龙的《中国画教学散记》专著中,以中国画的笔墨为线索,通过记录和展示笔墨之变与不变,审视中国画的特质问题,既探求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人文脉络,也呈现出画家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创新方向的思考。所以,基于这一点,不难看出吴楚龙先生以有生之力,坚持去构建当代中国画学自我体系的萦萦心绪。

    吴楚龙的《中国画教学散记》,基本构建了吴楚龙作为书画家的艺术创作存在

    我与吴楚龙先生交游有近四十年了,所以我深知他。他当然是一名成熟型画家,我假设,若三湘大地有一种画派叫“湖湘画派”,那么吴楚龙当然是这个画派的追逐者之一,他的《中国画教学散记》以几十年来的创作和系统美学思考,为继续深挖笔墨、承继传统绘画打开了重要议题。在“实用技法解析”一文当中,他提出“墨是国画肌体,肌体完整留白才能显现肌体效果,不完整画面就散乱无章”,他继而指出“笔墨是个高度统一艺术美感的代名词,是画的形象外表和内在相互结合的表现之魂。”他甚至主张要“集中精力解决花鸟画用笔用墨问题……”等等这些,无不凸显他对“笔墨究竟是不是中国画的底线”“中国画的文脉该如何传承”的长远思考。我认为,中国画是不是在有底线的前提下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是不是以直观、简化的标准来界定笔墨都不重要,而应将绘画作为一种开放的视觉体验方式,从而实现中国画在敞放的形态下自由生长。因此,我觉得吴楚龙的《中国画教学散记》,构建了吴楚龙作为书画家的艺术创作存在,也进入创作与表达的新纪年。

    坚持恒守艺术思想和创作笔墨,构建当代中国画学自我体系

    关于如何定义中国画,近百年来尤其是当下,文艺界争议不休。如果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早在宋代,郭若虚就在《图画见闻志》中,针对高丽画和倭画提出了中国绘画的概念,这是中国画概念最早在文献中出现。后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艺术观念、技法风格上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有些艺术家开始尝试探索中国画新的表达模式和表现形式。在这些探索中,有许多观念性的作品甚至抛弃了传统中国画语言特征,弱化了中国画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脉要传承,中国画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也就是要厘清中国画的边界,知道什么是中国画。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中国画才能真正有所发展。对此,吴楚龙在他的《笔墨丹青》一文中的理解是“国画是以线条造型不讲究阴影效果。”他进而指出:“中国画是意象,油画是表象是具象,油画得将画面涂满,而中国画则可大量的留出空白以求空灵与玄幻,线面与水墨和油画的作画理念不是一回事。在这里因为是学习和钻研国画,才特别强调国画的特点,这是我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最关注和强调的。”

    由“理”及画,“理”是吴楚龙的艺术理念和思想,“画”是吴楚龙践行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追随吴楚龙先生几十年来的中国画创作,他的笔墨是以勾线、渲染为主,始终追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与传移模写,其笔墨的形式随着年龄、视野的增扩更丰富了。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他的笔墨始终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以渐进的方式在延伸。他立足传统,在选择、扬弃、借鉴、融合中,不断增加新的因素,不断更换面貌,从而逐渐形成和奠定透明、空灵、滋润、生动的画意境界。可以说,吴楚龙作为一个国画家的存在,有别于其他画家,很多画家在创作中是单线型的,有创作,无艺术机理作支撑;反之,有一定理论思想,但笔墨生疏,概难成气候。这是非常值得国画创作者及理论界要关注和思考的大问题。我在想:失掉了中国画概念的判断原则,只看画面效果,不看作品内在语言和出处,这于中国画在当下传承与创新,保持良性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为此,吴楚龙在几十年来的创作中,学思并举,坚持恒守艺术思想和创作笔墨,坚持去构建当代中国画学自我体系,我们应当为之欢呼。

    以画家丰富的创作实践,构架和丰盈了中国画的理论体系

    传统下的中国画以笔墨为本体语言,既高雅又通俗,极富人性的平淡天真。笔墨所表现的气韵生动,所传达出的重气格、重品格、重人格的精神,蕴藏和诠释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笔墨的审美核心,仍然以天人合一、造化心源、传神写意、中庸和谐等为标准。

    作为当代画家,吴楚龙在几十年间当然有过困顿,但他的内心是澄明的,他在《中国画教学散记》一书当中,观古观今观天下,他的视觉无所不往,他以成熟画家的自信,谈“临摹”、谈“关于写生”、谈“笔墨丹青微展感评”。他认为“一切技法都由心生,技法是活的而不是死的。”他甚至大胆提倡“真正的艺术是玩出来的,遵规律而不死守规矩。就国画而言,大胆而自信地在宣纸上尽兴发挥,借物象之形,写心中之逸气……”等等这些,“这是学习国画必须懂得的艺术道理。”

    吴楚龙先生在《中国画教学散记》一书中,对如何构架当代中国画学体系,包括理论体系、价值体系、评论体系、创作体系、话语体系等。所喜的是:作为年过七旬的老画家,他仍不弃,围绕现代中国画发展路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乃至教学传承进行无休止的思考。然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并未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语境与场合,仅停留在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征讨上。为此,吴楚龙以他庞大而清晰的《中国画教学散记》为索引,用画家丰富的创作实践,构架和丰盈了中国画的理论体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