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罗小玲
通讯员/刘宝磊 程晓辉
3月25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雅琪老师带领学生们来到石峰区井龙街道郭家塘村,将思政课堂搬到了乡村振兴的最前沿,让师生们在田间地头、农家庭院中探寻“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解锁“软弱涣散村”的
逆袭之路
学生们了解到,郭家塘村曾是一个产业空心、人口外流严重的“软弱涣散村”,发展面临重重困难。近年来,村党支部以“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指引,创新实施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石峰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吸引了周边3万余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农耕文化,带动了30余名村民就业,提升了村集体和农户的经济收入。
王雅琪老师现场引导学生,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经济状况,更让村民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一鲜活的案例生动呈现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伟力。
绿水青山间的民生情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生们在现场看到了,郭家塘村结合自身优势,将闲置房屋、抛荒地“唤醒”,打造了生态文旅项目“魔幻生日小镇”。昔日的荒地变成了农耕文化体验区,闲置房屋变身为知行馆,项目带来的年收益全部用于民生工程,全村人喝上了自来水,主干道拓宽为6米柏油路,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全面改建。
郭家塘村党总支书记郭宇露指着农耕小菜园向学生们介绍:“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既是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乡土传承中的治理智慧
学生们来到郭家塘村的幸福广场,“村民议事墙”前人头攒动;询问中,学生们知晓了村党支部通过“每月议事会”制度,将村民的建议转化为村庄发展规划,始终坚持民意先行,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
另外,郭家塘村结合地理位置优势,推进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门前三小”建设,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史融入讲堂内容。村里还开设了“农耕实践课”,建设了小菜园、小果园、小田园等,并将花种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在庭院中。剪纸、陶艺等非遗文化课堂也走进了村民家中。
这种将文化“种”到村民门前的模式,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激活了乡土文明的内生力量,实现了乡村治理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让学生们很感慨。
00后眼中的“人民至上”
在郭家塘村,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深刻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理念的真实写照。师生们还围绕“青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展开了热烈讨论。谭壬涵同学表示:“这次思政课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所在,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未来,我将积极投身‘三农’事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岳烨雄同学则说,“放假回村后,我要多参加村里的志愿者活动。未来,我愿意成为一名‘新农人’,扎根乡土,用实际行动让村民的生活更有幸福感。”王雅琪老师鼓励同学们,“新时代青年要读懂‘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在乡村振兴中既要做‘观察者’,更要做‘建设者’。”
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新探索
此次移动思政课是该校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通过“理论教学+社会实践+网络传播”的三位一体模式,推动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向“立体沉浸”转变。
未来,该校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建设,将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等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体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