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名城让工业遗产实力“出圈”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理】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事】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王娜 通讯员/易汝青) 三月,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初春的新叶透出嫩绿色,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几排低矮的泥巴房子上,从侧门拐进去,闪现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烧瓷窑炉。

    这里便是月形湾窑址,醴陵窑的组成部分之一。去年,包括它在内的醴陵窑获评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成为全省唯一获评项目。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近年来,株洲积极推动工业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国家级工业遗产2家、省级工业遗产3家,均居全省第一。

    2020年,中车株机公司厂区内的粤汉铁路株洲总厂,被工信部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其始建于1936年,是典型的苏式建筑。早期建筑群原为粤汉铁路、浙赣铁路、湘黔铁路等机车车辆后方基地,是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的第一个大型机车修理厂,也是中国机车生产的摇篮。

    这里,先后创造了中国机车史上的12个“中国第一”,也见证了我国机车生产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高速机车的四大历史跨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而如何深入挖掘工业遗产内涵,株洲也有自己的打法:用好旧厂房、开发新业态,从而推动株洲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

    比如,株洲通过建设工业遗产公园、井墈社区博物馆等形式,推动工业遗产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

    又如,清水塘1956工业遗产文创产业园正在按照全季运营思路,推动清水塘工业遗址节会、展览等创意活动举办;芦淞1937·麻纺厂文创产业园是以原麻纺厂老旧厂房为基础打造的文旅新场景,涵盖了文化传承、经济转型、城市更新等多个维度的内核。

    此外,株洲还研究出台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为活化工业遗产提供了法制保障。

    【释】

    工业遗产的魅力来自哪里?有人说,它不仅见证了株洲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成就,也让人们的乡愁从工厂、铁道、机器这些硬汉般的工业意象中流淌而出。

    近年来,各地加大力度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打造功能与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标,令人耳目一新。

    株洲亦是通过积极探索特色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从规划引领、引导带动、活化利用等多维度出发,推进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丰富的实践彰显多元价值,让工业遗产实力“出圈”,为城市留一抹“工业乡愁”,让制造名城更加出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