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军
通讯员/左振华 李宇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把这句话放在春耕备耕的“战场”上,粮农的感触最深。
3月31日,攸县天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爱林,手机里发出“滴滴滴”的提示音:一笔金额为30万元的“码上贷”款项,从攸县农商行打到了其个人账户上。“这下,购买农机的钱有着落了!”他打开了紧锁的眉头。
在攸县莲塘坳镇,李爱林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合作社自2012年成立以来,农田流转面积稳步提升到1700亩。
种粮规模大步往前迈,种粮投入也在增加。比如,从购买种子到烘干销售,其间要经历育秧、植保、收割等6个主要环节,除去机器设备的投入,人工成本是大头,算在一起每亩地每季的种植成本在800元到900元之间。况且,农机设备更新速度快,一台农机的使用寿命缩短到3至5年,合作社几乎每年要更新淘汰一批。
“想把秧盘播种机换成印刷播种机,缩减秧盘和种子的用量,资金缺口起码50万元。”李爱林一度打起退堂鼓,去年粮价、天气、病虫害等客观因素叠加,种粮的效益明显收窄。
“决不让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关键时刻,攸县农商行站了出来。早在春耕备耕前,该行就启动了“春耕备耕专项行动”,针对春耕生产“短、频、急”的融资特点,运用“兴农贷”专项产品,单列5亿元春耕信贷额度,对农户、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涉农贷款实行“优先受理、优惠利率、优化流程”,确保3个工作日内放款。
数据显示,目前攸县农商行已累计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7.8%,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0余户。
“手中有‘款’,心里不慌!”望着田间开足马力拨动春泥的旋耕机,李爱林憧憬着今年的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