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刘毅 通讯员/丁时伟) 阳春三月,湘冀大地草木萌发,一场跨越时空的祭奠在渌水之滨与太行山麓间深情演绎。日前,醴陵市与河北邯郸市两地军地部门单位携手,以传统祭扫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母子重逢”,纪念左权将军诞辰120周年。
3月21日,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黄茅岭的山坡上,薄雾未散,鸟语花香。左权将军母亲张氏的墓前,醴陵市军地一行人和左权红军小学的学生们列队肃立,举行一场简朴却庄重的取土仪式。
左权将军外孙沙峰缓缓俯身,铲起一抔湿润的故土,细筛去枯叶碎石,装入釉下五彩瓷坛。“太姥姥,我回来看望您了,这次我将带着您的念想去看望姥爷……”他抚着墓碑,轻声呢喃。
次日上午,载着故土的G6017次列车从醴陵东站启程。车厢内,白色陶瓷坛被红绸包裹着,7名随行军地人员轮流值守。途经郑州站时,几名退役老兵得知后,也自发加入护送队伍。
3月23日,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玉兰吐蕊。祭扫仪式上,醴陵基干民兵代表捧出竹篮,醴陵本土艾叶粑粑的清香与酱板鸭的辛辣交织升腾。
沙峰已跪在墓前,颤抖着将故土撒向青石缝隙和墓碑周围。泥土缓缓融入大地,仿佛母子二人终于跨越时空,紧紧相拥在一起。
“姥爷,太姥姥来陪您了……”顷刻间,陵园内所有人员为之动容,啜泣声此起彼伏。
祭扫结束后,一场特别的“重逢”在沙峰见证下上演。技术人员将左权将军的戎装照、女儿左太北和母亲3人图像输入AI系统,母亲、儿子、孙女三代人的影像在屏幕上渐次清晰——将军的军姿笔挺如松,其女儿左太北和母亲的笑容温润如玉,背景中醴陵的渌江与邯郸的太行山奇迹般交融。
“这场特殊的‘团聚’,不仅是对左权将军的缅怀,更是对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致敬。”醴陵市人武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左权,1905年出生于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左权考入黄埔军校,从此踏上革命道路。这一走,便是与母亲的永别。1942年5月,左权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噩耗传来,白发人送黑发人。因战乱阻隔,左权母亲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甚至不知他葬于何处。新中国成立后,左权的遗骸被迁葬至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他的母亲则长眠于醴陵故土。
数十年间,母子二人,一南一北,隔山隔水,未曾“相见”。左权的外孙沙峰心中一直有个愿望:让姥爷和太姥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团聚”。
故事还在延续。连日来,醴陵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正在忙着揉捏一团特殊的陶土——混合了左权母子墓前泥土的坯料在掌心流转。这件题为《团圆》的作品,制作完成后将永久安放在醴陵市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