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卉 易蓉
3月26日,本报社一则关于“株洲天元区推出‘城市菜园’,给居民种菜”的报道,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短短几天,视频流量已超50万,网友留言近千条。
一件居民种菜的“小事”,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当大家谈论种菜时,关注点还有什么?知株侠有话要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
先说说种菜这件“小事”。
中国人对种菜的热爱是根植于血脉的,即便在城市里。
采访中,种菜族们眉飞色舞,他们认为利用社区闲置地种菜“一举多得”——发挥了闲置地的作用,自己锻炼了身体、打发了时间、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种蔬菜吃着也放心,多余的小菜甚至可以补贴家用。即便今后土地有其他用途,只要政府一声令下,他们也愿意停止种植。
看似“一举多得”,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种菜可能带来毁绿、白色垃圾、焚烧、沤肥异味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难题,种菜族之间产生争地盘的纠纷,12345热线每年都会接到居民不满异味的投诉……“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人家,我们处理起来也为难,拉不下脸。”很多街道工作人员对此也很无奈。
此时,种菜就不再只是与个人、小家庭相关的“小事”,而是关乎城市面貌、邻里关系甚至干群和谐的“大事”。
小菜园里的“治理学”
如何让“两难”变“两全”,就很考验基层治理水平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治理城市种菜乱象方法有很多种,劝导费时费力,且效果难以持久,直接下令叫停、一键取消,看似是“治乱”最高效的办法,可一旦处理不当,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而“城市菜园”的可贵之处,便是“投资于人”——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被用心用情对待,城市管理者还创造性地想出了可行度高、操作性强的好方法,让大家亲手种下对生活的热望,在生机勃勃中感受城市的温度。
“既满足居民种菜需求,又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把好事办好,我们最近天天都在琢磨这件事。”正如栗雨街道工作人员所言,最近各个社区都忙着平整菜地,摇号“发”地,制定公约,安装监控、驱鸟等设备,甚至提供统一农具,安排清洗场所、农具收纳房,等等,核心要义只有一个,让居民们种得舒心。
投资于人,必将收获于人。
从争议不断的“都市菜农”,到众人称赞的“城市菜园”,改变的不仅是土地的模样,更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在这里,每一棵破土而出的菜苗,都标记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正如网友点赞留言:“春天从来不语,却温柔了世界;耕耘从来不言,却健康了身体。”“人民好干部,圆了我的菜园梦。”“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点赞。”
“人民至上”具象化了——从一片片“城市菜园”中,居民看到了自己的小小心愿被看到、被正视,看到了幸福株洲的温度和包容,也看到了党员干部的用心,这或许就是“城市菜园”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根本所在。
“投资于人”还将带来什么
“投资于人”适用范围远不止一个街道的基层治理,也可以是一座城市的“投资观”。
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投资于人”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施政的核心关键词,释放出将目光更多投向人本身,把人的发展置于经济发展的大框架中的强烈信号。
2025年异军突起的杭州“六小龙”让多少城市艳羡,探寻背后原因不难发现,无论是他们“耐心陪跑”人才与企业成长,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引力场”与“创新生态场”的大格局,还是将街头石墩从圆球设计变成方块,只为方便行人休憩的小细节,恰恰都是这座城市“投资于人”回报的印证。
这种“投资观”也正成为株洲的理念。
这个春天,我市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制造名城早餐会”上,市委主要领导与老中青年企业家面对面,聊家常,把企业家的“家事”,当成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城事”来解决;
还有贡献芦淞服饰产业份额七成的合泰、富家垅片区,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出发点,继而翻开服饰产业产城融合新篇章;
……
这些和“城市菜园”一样,起源都是一件件“小”事,但因将目光聚焦于人,却发挥出了“一根针穿千条线”的大作用。
知株侠不由得想起去年“名城共建·幸福共享”城市基层治理大会上,市委书记曹慧泉字字走心的那番话:“我会尽力,让大家的苦恼有地方说,让大家的忧伤会有人看得到。想要解决城市各个方面的问题,只有深入群众、发动群众,最终依靠群众,我们全体的市民一起努力,把我们株洲建设得更美好。”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试想一下,当居民笑了,社区好了,城市美了,发展空间更大了,天南地北的投资客来到株洲,无论是置身朝气蓬勃的新城区,还是历史悠久的老城区,看到的都是一张张怡然自得的面孔,这不就是对于株洲城市形象、营商环境和干部能力最好的展示吗?
知株侠相信,今天,株洲对于人的每一分用心和每一点投入,明日,都将成为制造名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