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喜张
通讯员/朱文燕
美国苹果公司不盖厂房,没有生产线,不搞制造,为什么能拿走产品绝大部分利润?答案是牢牢掌握了生产性服务环节。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温床和基础。未来三年,株洲将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聚焦七大重点领域,实施七大标志性工程,为先进制造业装上“隐形翅膀”。
聚焦七大重点领域
位于株洲高新区的湖南东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营收超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0%。这家企业高速发展背后,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大力支持,成立至今,累计获得金融机构贷款7000万元。
作为工业重镇的株洲,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株洲雄厚的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而生产性服务业又不断支撑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经济结构优化。
“生产性服务不到位,制造业的产品就不会高端,制造业的附加值也较低。”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5.9%,占GDP比重为21.2%,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51.7%。在制造业当家的株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有空间、大有可为。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株洲如何发力?近日,我市发布《株洲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简称《行动计划》),主要聚焦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服务、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服务、低碳环保服务七大重点领域。
争取到2027年,建设5个以上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到500家,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左右,基本建成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行示范城市。
实施七大标志性工程
在国际分工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因此一大批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等企业纷纷将后期的运维服务作为转型的重点。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能简单满足于产品制造,而是要在售后服务,甚至在一揽子“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上做文章。当前,越来越多的株洲企业正在将这一点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单纯提供产品和设备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统解决方案转变。
这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行动计划》瞄准“专业化”“高端化”,部署实施七大标志性工程,具体为产业融合共进工程、主体培优育强工程、标准品牌升级工程、集聚功能提质工程、实施场景赋能工程、开放合作拓展工程和产业人才引育工程。
例如,在产业融合共进工程中,我市将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牵手”,打造一批深度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到2027年,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6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两业融合共进试点单位4家以上,省级两业融合共进试点单位70家以上。
在“主体培优育强工程”中,我市将构建“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梯次培育库,力争到202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在“标准品牌升级工程”中,我市将引导企业积极争取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
“我们将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服务+制造”的协同布局中,推动城市从“制造”到“智造”深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