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杰琦
近日,株洲出现了专职助浴员,帮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洗澡服务。当90岁的樊爷爷在专业助浴团队帮助下,时隔两个月重新感受热水的温度时,这场看似普通的沐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对人文关怀的深层需求。在3.1亿银发群体的生存图景中,“洗澡自由”这个看似平常的生活需求,正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特殊标尺。
老年助浴服务的诞生,不仅是对生理需求的回应,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在株洲,李振兴团队携带专业设备上门服务的工作场景,折射出养老服务从粗放型向专业化转型的现实必然。分体式浴缸、助浴包等工具的运用,体温血压监测等标准化流程,标志着养老护理正突破传统家政服务的边界,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
然而在现实中,株洲老人对陌生助浴员的抗拒,与上海政策文件中明确的供给目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地域差异背后,是传统观念与认知的局限,破解困局则需要多维度的社会协同。政策层面,应加快建立行业服务标准与职业认证体系,以制度保障消除服务供需双方的安全焦虑;市场层面,需构建多层次价格体系,让普惠性与个性化服务并行发展;社会层面,亟待通过社区宣传、体验服务等方式重塑认知,将“体面养老”的理念植入公众意识。当专业服务逐渐显现出改善生活质量的实际效果,观念的坚冰终将消融。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更多类似老年助浴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将持续涌现。这既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契机。当每个老人都能在专业护理中保有尊严,当每次沐浴都能成为温暖的文明仪式,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老龄化社会也随之建立起来。这或许就是应对“银发浪潮”最温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