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左骏
罗小玲
【教育的意义,不是攀比,而应该是唤醒,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才对。】
继高中周末双休后,初中晚自习取消了。消息一出,家长群就炸开了锅,有的家长极度焦虑,出现明显的不适应。这些焦虑集中在对孩子升学的担忧、家庭教育压力等方面,甚至有人觉得以后孩子是不是就放养了。
家长们的焦虑无可厚非。但取消晚自习,肯定不是放养,作为家庭必须高度重视起来。毕竟,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魄力,才是接受教育的真谛。家长自己应先从“不适应”中走出来,把注意力从应酬和手机屏幕中抽出来,与孩子共同制定每日学习计划,明确作业、兴趣活动的时间分配,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家长既是陪伴者,更是示范者,要为孩子课后学习、完成作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另外,取消晚自习释放的时间,可用于家庭共读、运动或交流,弥补传统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对学生来说,就得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了,学生时代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人生是漫长的几十年,必须保持对知识强烈的渴望。
笔者是一位母亲,也曾因孩子的教育问题陷入深深的内卷不能自拔。当时常常会想,教育的意义,不是攀比,而应该是唤醒,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才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十二年一贯制的厂矿子弟学校上学,高三之前都没有晚自习,高三的晚自习还是自愿。有意思的是,大家学习的劲头很足,高三那年为了保证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学习,有一拨人还自发组织成立了长跑队。没有家长也没有老师监督,每天早晨六点半和下午五点半,在校园里的煤渣跑道上跑了一圈又一圈。后来,长跑队的这拨人考去了全国各地,都有了美好的未来。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自主学习的技巧,才能让学生回到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对社会而言,如果能充分整合利用公共资源,办好社区自习室,为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属的学习空间、专业的辅导服务,那是最好不过了。
当家长放下“抢跑”执念,学校革新育人方式,社会织就支持网络,方能见证这样的场景:夜晚书桌前有自觉伏案的身影,周末运动场上有跃动的青春,客厅里常常流淌着温暖的对话——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