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中绽放尊严与希望之光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旷昆红

    【让残障人士从“被照顾者”转变为“贡献者”。】

    没有接触残障人士家庭的时候,我曾觉得为残障伙伴增加五六百元的收入,也不能改变什么。当真正接触了这个群体,才发现并非如此。

    在荷塘区月塘街道石子头社区残疾人日托中心,残障人士将服装吊牌串成生活的希望,扭扭花在他们手中绽放出春日的色彩。这里的故事证明,对残障群体而言,劳动报酬的计量单位不仅是“元”,更是尊严的刻度、认同的砝码与社会价值的觉醒。

    日托中心为残障人士提供的计件工作,表面上是一份收入来源,实则是一场关于尊严的启蒙。他们专注地完成每一个服装吊牌时,完成的不仅是生产链上的一个环节,更是对“无用者”标签的撕毁;当他们用扭扭花创造出艺术品,展示的不仅是手工技能,更是一种“我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宣言。计件制工资的1元/100个吊牌,换算出的不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而是社会对残障群体劳动价值的郑重承认。这种承认,让残障人士从“被照顾者”转变为“贡献者”。

    玲智婷服装厂将数十万级订单留在日托中心的决定,折射出社会价值觉醒的更深层次逻辑。企业负责人银倩“能帮一把是一把”的朴素选择,让残障人士不再是需要特殊保护的“他者”,而是能够共同参与价值创造的伙伴。当手工艺品通过社区义卖走向公众,当非洲鼓队的表演成为街道文化的一部分,让残障群体的劳动成果不是“怜悯的赠品”,而是值得市场检验、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社会产品。

    残障人士在这里获得的收入或许微薄,但他们赢得的尊重、重建的自信、拓展的社会连接,才是更具生命力的财富,整个社区因他们的存在而更温暖,企业因他们的劳动而更完整。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