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线上的“智多星”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工作中的李洲。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驰

    通讯员/柴世鑫 黄平芬

    在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铸造中心铝合金生产线,有个小伙子总是充满着“奇思妙想”。遇到难题时,总能在生活中找到灵感,并通过实验到落地应用,帮助大家解决了不少“老大难”问题。在第六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他与来自全国各地铸造行业的113名精英选手同台竞技,凭借稳定发挥,喜获佳绩。

    他叫李洲,是同事们口中铸造生产线上的“智多星”。入职10年,李洲一直活跃在低合格率图号改进、铸造难点改关的第一现场,他的“奇思妙想”,总能在铸件坯生产一线闪闪发光。

    看分节的轨道联想到新设计

    近年来,随着航空发动机高质量、高集成化的发展要求,科研新机铸件毛坯由原来的简单、平板化,向集成、薄壁轻量化、多油路的方向发展,成型难度大,精度要求高,工艺改良遭遇瓶颈。

    李洲作为生产线上的“年轻力量”,点子多、动手能力也强,有了想法,第一时间便与技术员沟通交流,故而常常在科研新机研制过程中“出奇制胜”。

    大家都说,有他参与的新机团队,问题解决的速度总是快一些。

    李洲的同事们说,尤记得那次,团队正在研制一型新机机匣盖复杂油路,其毛坯油路内径极细,长度却很长,线上先后尝试浇注4炉,皆以内芯断裂收场,大家头痛不已。

    同样心急的李洲,在去机加中心的路上,路过火车铁轨时,不经意看到火车轨道分节,让他立马联想到,油路砂芯长而易断,如果像火车轨道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制作,再拼合到一起,断裂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

    有了设计的想法,李洲立即与工艺员对接,提出将砂芯油路单独拆分再组合的新思路,并邀请工程部技术专家开展应力仿真分析,分析结果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团队立马推进实施,几次尝试后,砂芯断裂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毛坯顺利交付。

    李洲从中尝到了创新的甜头,靠着自己身为操作者收到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提出砂芯芯头设计的优化方案,并相继应用在多型科研新机上,不仅原有型号的合格率提升了30%,其他型号试制时的砂芯断裂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从“刷子”中寻找新灵感

    李洲喜欢钻研铸造技术,在身边人的“吐槽”中,他也能找到技术改进的发力方向。还是造型班班长时,他就听人说过,一型毛坯结构太复杂,砂型狭小,涂料用传统毛刷根本涂不上,内腔经常出现粘砂,很容易影响产品质量。

    他不动声色记下问题,开始暗自研究。

    那段时间,他在网上购买了各种类型的毛刷,一把一把地试验涂料过程,甚至在看见妻子拿着化妆刷往脸上扑粉,他都要凑上前去,问妻子能不能给他用用。当然,这个费用还是要从李洲的零用钱里抵扣。

    多次尝试,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同事都劝他放弃,让工艺从分型上解决。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反而让他越挫越勇,买回专业书重新找方法。

    当无意间了解到“流涂涂料”时,他眼前一亮。这种能在工作中自流平的涂料,可不就是自带“刷子”吗?

    想到了就干,李洲又开始新一轮实操,通过反复实验,解锁了涂料最佳浓度配比参数,解决了狭小异形空间结构的涂料问题,实现了涂料效率的大幅提升,毛坯铸造产出稳住了。

    就医的口腔镜“衍生”新工具

    爱思考的李洲,总喜欢刨根问底,甚至旁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他都想“插手”。

    该中心大部分复杂毛坯内腔均会存在披缝,在铸件成型后很难清理,行业内常用的做法是在外壁上挖个孔,清理干净后再补焊,但也存在一定质量隐患。

    面对这一行业惯例,李洲开始了质量攻关。他积极学习质量工具,通过5WHY逐层分析,发现披缝产生的原因,是砂芯搭接处使用的固定工具存在焊接盲区,修补后无法被检查到。

    如何才能填补上这个质量漏洞?李洲一时间也没好主意。

    而灵光一闪,就出现在李洲躺上牙医操作台上的那一刻。当医疗器械盘里的“口腔镜”,在他口里进进出出,他的思绪逐渐清晰。

    回到工位,他便提出尝试设计一种一端是小镜子,一端是扁平小馒刀的铸造用具。使用过程中,工具的一端可以用来封堵砂芯的搭接处,一端可以通过镜子反射来检查封堵情况,正好解决了披缝无法发现、未封堵的问题。

    当工具设计且应用后,铸件质量进一步提升。

    相信未来,这位热爱生活的“智多星”,还将带来更多的好点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