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地木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石少华

    一场春雨过后,山色如黛,空气清新,近郊山坡上,一团团嫩若凝脂、水灵晶莹的墨绿色藻类植物,令我眼前一亮:地木耳!

    地木耳又叫地皮菜、地衣、雷公菌。在我的家乡,读“地木耳”三个字时,往往带上儿化音,音韵柔软、韵味。家乡山峦叠翠,植被葳蕤,小时候,我常在春天夜里打雷下雨后的第二天清早,约上小伙伴们背着背笼,踏着松软、潮湿的青草,上山捡地木耳。满眼绿色的山坡,清爽欲滴的地木耳在草丛、树底、石壁上,楚楚动人得让人顿生怜爱。我小心翼翼抓去,柔软的地木耳里夹了不少枯草、泥沙和小石子,滑不唧溜,脏兮兮的。我外婆说这是天上的雷公老子屙的屎。

    地木耳有多种吃法。无论是炒鸡蛋、炒韭菜、炒青椒,还是凉拌、煨汤,都鲜嫩爽口,醇厚芬馥,带着淡淡的泥土的芳香。地木耳虽然好吃却难洗,需要沉淀泥沙、拂去杂草、反复浸泡。当年少不更事的我,往往把地木耳捡回家后,就匆匆出门疯玩去了,至今留在脑海中的是母亲长时间一遍遍地漂洗地木耳的画面。

    世间万物奇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地木耳是大自然馈赠给人们的最好礼物。那时农民种田种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没有什么污染,山坡上、池塘边、田埂上、荒地里、河滩内、溪沟畔,处处都是地木耳不择贫瘠生长的乐园。春雨初霁,地木耳密密麻麻、硕大肥厚,俯首即拾。不少地木耳或因雨期过长腐烂,或因天晴数日干枯。当时大家的生活比较贫穷,地木耳也难登大雅之堂,却是左邻右舍碗里的常见食物,同时也是我童年的至高美味。童年的日子浸润了地木耳的缕缕馨香。

    原以为地木耳只是果腹,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其实不然。地木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各种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具有降脂明目、清热降火、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北宋文人黄庭坚在《绿菜赞》中喻之“山珍海味”, 明朝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赞之“胜于木耳,佳品也”, 明代学者庄昶在《拾地耳》中视之“珍羞”,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誉之:“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这些都是我在大学图书馆里查到的。彼时,我年轻气盛、异想天开,想约上几个朋友野外穿越,恶补了不少利用野外食物生存的知识。

    遗憾的是,野外穿越最终没能实现别说,就连地木耳这种在以前极为普通的美食,后来却与人们渐行渐远。听专家说,地木耳是真菌和藻类的结合体,对周边自然环境要求很高,很娇气,只有在环境好和空气洁净的地方才能生长。啖食地木耳一度成了舌尖上的回忆。

    如今,国家重视生态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木耳适时而生,用自己平淡的色彩装扮着春天的大地。这道寄托了童年记忆和对亲人、故乡眷恋的美食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