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节水账单的背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点。 照片由记者提供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易蓉

    “4年可以节省水费800多万元,这个高校有个节水神器。”近日,湖南工业大学的一则关于水费账单短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刷屏关注。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节水、护水、爱水是永恒的主题,记者走进湖南工业大学,探访这张节水账单背后的“秘密”。

    节水之困:看不见的“水老虎”

    高校作为人口密集、设施多元的“微型城市”,是用水大户。

    有研究显示,高校人均日用水量超城市居民30%。“其中,老旧管网暗漏、卫生间长流水、绿化灌溉过度,这些都是难以察觉的‘隐形漏洞’。”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旧的,除了管网,还有传统的监测方式——就算每天都进行人工查抄,将总水表与楼栋水表进行水量分析与对比,判断是否存在漏水情况,但也不算个好方法,因为从发现漏水情况到精准找到漏水点,往往需要好几天甚至更久。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设备与技术手段,以前学校只能进行人工监测。就是半夜趁着教学楼及宿舍楼无人用水时,观察楼栋水表是否转动。如果转动,特别是转动速度较快的那种,基本就可以确定这栋楼存在漏水了。“不仅费时费力,精准度还是不够,给后续维修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学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这些痛点让高校陷入“高投入、低成效”的节水困局,2021年之前,湖南工业大学一年的水费不低于690万元。

    智能节水:让每一滴水“开口说话”

    而智能化正成为破局的关键钥匙。

    2021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方阀门下属子公司株洲珠华水工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珠华水工业公司)与湖南工业大学签订合同节水管理服务协议,采用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模式。

    所谓合同节水管理,指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按照合同约定的节水目标和分成比例收回投资成本、分享节水效益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商业化节水模式,通过调动社会资本、专业技术力量参与节水。

    珠华水工业公司在全校范围内部署了“智慧节水管理控制系统”,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关键节点部署物联网智能水表,实时监测流量、压力数据。“通过用水监管平台以及配套3级计量系统,可以准确掌握学校水用了多少、漏了多少、漏在哪儿;以管网动态数据准确识别管网漏失的‘面—线—点’的三级定位,精准定位渗漏点,再根据反馈的信息实现管网维护在线管理。”珠华水工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系统能对用水实况进行在线监测,当监测到比常规用量高出10%时会自动发出警报,公司驻学校的检修人员会在15分钟内赶到故障处。”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水龙头、节水阀等生活用水器具,也统一改造为节水产品。

    记者在湖南工业大学校园洗手间随处可见更换后的节水器具。“节水水龙头出来的水压和水流依旧有力,不会影响用水体验,但实际上可节水50%以上。”该负责人现场演示了原理。

    原来,节水水龙头内设节流自适应限流器,当进水压力大时,出水孔小,当进水压力小时,出水孔大。出水孔自动适应进水压力,不管进水压力怎么变化,保证出水压力恒定。同时依据伯努利原理,通过节流设计,流体速度加快,压力降低,吸入空气,增大出水面积,实现节水而又不失用水体验效果。

    厕所冲洗阀也是重点改造对象。“以前使用的都是延时阀小便器,冲厕用水量大,遇上按钮故障等问题还会出现长流水的情况,用上有我们公司专利的冲洗阀,可减少按钮故障。”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全校共更换盥洗节水阀约8000个,冲厕节水阀1000个,小便节水阀150个。

    校园雨水收集也有“智慧”。在学校的东南部进行了局部雨水回收与利用改造,对雨水进行“吸入吐纳”,通过该系统把收集的雨水作为绿化用水及校园水景观用水。

    效益账单:人均用水量从每年84.16吨下降为44.32吨

    2024年,湖南工业大学河西校区实际用水量1987324吨,较2023年用水量2995801.44吨,节水率高达33.6%,一年水费可节省200余万元。

    据粗略统计,自2021年实施合同节水至今,湖南工业大学河西校区人均用水量从84.16吨/年下降为44.32吨/年,管网漏损率小于7.8%,共节省水费超800万元。

    如今行走在湖南工业大学校园,上完厕所后冲水自闭阀使用3秒内自动回弹关闭;师生用水实况直通终端;故障抢修式被动维修被保养预防式运维管理替代。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