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春光赶农时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渌口区朱亭镇工厂化育秧。 通讯员/肖霜 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毅

    人勤春来早,农忙正当时。

    集中育秧、旋耕翻地、储备农资……行走在株洲南五县,随处可见抢抓农时的忙碌景象。如今,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在农业领域,科技正助力各地农业生产解锁“新密码”。

    春来农事忙

    来到醴陵市东富镇东富村,偌大的育秧大棚映入眼帘。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投稻种、覆土、喷淋……稻农们娴熟地操作机器开展播种。

    “工厂化育秧不仅速度快、秧苗成活率也高。相较于传统育秧,能节省一半以上人力。”该村种粮大户周忠蒲说。

    醴陵推广标准化集中育秧,鼓励和引导育秧主体建设连栋钢架育秧大棚,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基础。今年,该市新建成连栋钢架育秧大棚85个,建成育秧流水线100多条,育秧能力达到单季8万亩以上。

    由北向南,一幅“人勤春早忙耕种”的春耕备耕图正徐徐展开。

    在渌口区龙船镇河包村株洲王十万黄辣椒产业基地,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将一株株嫩绿的辣椒幼苗从育秧棚移栽至田间。破膜挖穴、植入秧苗、培土固根、精准浇水,整套工序配合默契,约半小时就完成了百米田垄的秧苗定植。

    在茶陵县马江镇塘富村的烟田里,烟农们仔细地将烟苗放入挖好的土坑,扶正再轻轻压实,一根根烟苗稳稳地立在土地里。“烟叶价格稳定,种植的热情很高。”村里的种烟大户陈中华说。

    今年,茶陵县计划种植烟叶2.2万亩,当地烟草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烟农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在炎陵新三湘供销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仓库,工作人员对照订单,将化肥等农资打包装车,发往各乡镇的基层供销站点。“农资储备量充足,用肥高峰期,日配送到村级网点30多吨。”该公司负责人陈皆文说。

    机械化赋能农业生产

    3月24日,春光明媚,茶陵县虎踞镇黄石村,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4台犁田机正在连片的水田中“撒欢跑”,所到之处,先前杂乱硬实的田土立马变得整齐、松软了。

    “‘铁牛’代替耕牛,农机代替锄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不断改变。”当地种粮大户谭晚文说,他种植了1600多亩农田,有了农机助力,效率和产值都提高了。

    今年茶陵县粮食种植总面积为56.75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约17.5万亩。该县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引进先进农机设备,确保不误农时。

    得益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化正释放更多生产力。

    近年来,醴陵市伟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斥资数百万元,先后购入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种了2800多亩农田,长期工仅8人,农忙时请20名零工,种地变成了一件容易事。”其理事长易新伟说。

    位于渌口区的湖南龙之门实业有限公司拥有17台现代农业机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市场化经营,提供机耕、机收、烘干等服务,既减轻农户投资成本,又提高生产效率。

    确保农机在春耕生产中发挥最大效能,各地组建多支技术服务小分队,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其中,醴陵市农机事务管理中心组织50多名技术人员,深入辖区各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检修超千台农机设备;渌口区成立春耕生产农机检修服务队、农机安全生产专班;炎陵、茶陵和攸县的农机技术人员走村入户,为各类农机具进行全面“体检”,打好春耕“主动仗”。

    “智慧农业”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行走在各地,记者看到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运用,正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在茶陵县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盘从发盘、装土、播种到覆土一气呵成,再被转运至智能温室进行催芽。“室温恒定在3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95%,为水稻种子的萌发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其董事长黄由明介绍,仅两三天,育秧盘内便会长出约2厘米长的白色芽苗,出芽率高达93%。

    此外,该合作社还引入了云育秧技术。“不论是育苗大棚还是催芽温室,都可手机远程监测和控制。”黄由明一边介绍,一边打开微信小程序,轻轻一点,不到5秒钟,大棚上方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系统挥洒出细密的水珠,对温室大棚内的作物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灌溉、施肥等一系列操作,真正做到了“人在家中坐,田在云端管”。

    去年3月,攸县森琳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花重金新建了育秧工厂,除了有自动化流水线制作秧盘和密闭智能暗室48小时催芽,还有水肥一体化温控大棚滋养秧苗,育秧从田间走进车间,有效避免“倒春寒”烂种、过量施肥“烧苗”等情况,让早稻生产周期可提前近半个月。

    当下,“人工智能+农业”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各地正主动拥抱新技术,深入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实现农业生产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历史性转变,不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