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新材何以兴隆?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办企业、成事业,要有一往无前的决心,看准了就去做,更要有心无旁骛的坚持,向深处扎根、高处生长。

    ——株洲兴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建强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廖明

    通讯员/周杨 实习生/高昆

    在株洲民营经济的企业丛林里,株洲兴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以村集体6.9万元征拆款为启动资金,用附近企业窑炉里废弃的耐火砖,“手搓”出第一座水玻璃生产窑炉,兴隆新材用41年时间,硬生生地从一片荒坡上,打造出占地300余亩、年产白炭黑超18万吨、产值近10亿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1年执着于白炭黑,兴隆新材从无旁顾,一如老农般踏实低调。

    但当它亮出41年无亏损的经营记录,展现出经济下行大周期里,产能、销量依然连年增长的旺盛生命力,不得不让人侧目和好奇:兴隆新材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3月18日上午,记者在兴隆新材,见到了其创始人、董事长唐建强。

    上午9时许,72岁的唐建强,已把各生产车间认真转了一遍。“深入一线,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走马观花的假把式,兴隆人不做。”他说。

    谈及公司41年经营长红的秘诀,唐建强格外认真地说:干就干好的决心,以及心无旁骛的坚持。

    在他看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大多数都是逼出来的,有多大决心,就有多大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30岁的唐建强当上了胜利大队的大队长,决心带领大家勤劳致富。彼时的胜利大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大队穷得连买个会议记录本的经费都没有。

    唐建强认为:“仅靠稻谷加稻草,经济搞不好。要致富,就必须发展实业,办企业。”

    为了将那6.9万元的征拆款用作创业启动资金,他在村民大会上承诺:亏了钱,算我的,把房子抵押了都会还。赚了钱,算集体的。

    1983年4月,瞄准水玻璃生产加工,唐建强联系了在外地企业做技术工作的同乡,请来了长沙轻工窑炉研究所技术人员,带领村里20多名青壮劳力,一边找贷款、一边找材料,终于在1984年10月垦荒建成了兴隆水玻璃厂。

    开局艰难,但凭着敢为人先的闯劲和拼劲,公司投产当年即盈利4万余元。

    如果小富即安,便没有今日的兴隆新材。笃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唐建强,一次又一次将赚来的钱,投入到人才引进和技改升级中去。

    1987年,他请来工程师对工厂进行第一次技改,实现了水玻璃产能的翻番;1992年,再次投入1000万元,让水玻璃产能从2万吨猛增至8万吨。

    到1995年,因为技术门槛低,国内水玻璃行业已有1000余家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凭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唐建强决定带领公司,向着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但技术要求更高的白炭黑行业转型。

    “它的原材料就是水玻璃,但做成白炭黑后,价格就涨了八九倍。”唐建强说。

    尽管那时生产白炭黑的技术和设备都被国外严格把控,但他坚信一点:“别人能干成的,我们也能行。”

    1995年,兴隆新材投资1800万元,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始转型专注白炭黑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此后,自主研发、技改升级以及精细化管理,就成了兴隆新材发展的主旋律。

    “每年进步一点点”的朴素经营哲学,让兴隆新材在搏击市场的征途上,将技术、工艺、产品及销售的护城河越拓越宽。

    “都说2024年难,但我们这一年的销售额,不仅超过了18万吨的年生产能力,卖出了18.6万吨的白炭黑,利润也相当可观。”他说。

    不管是疫情三年,还是此后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兴隆新材一直保持强势增长。在唐建强看来,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优质的产品和强大的交付能力,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

    3月9日,兴隆新材提质升级扩容改造项目二期工程顺利封顶。这个总投资超过4亿元,全部采用国内外先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及控制系统的项目,预计在今年11月投产,新增年产7万吨环保、低碳白炭黑。届时,兴隆新材的白炭黑年产能预计将达26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