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愚夫

    苏轼曾作词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淡茶,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蒿、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禁不住赞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这首词读来趣味盎然,又引人深思。“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全篇的“题眼”,既透露出苏轼对疏淡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心灵不为物欲所累时的轻松,也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粗茶淡饭总相宜,平平淡淡才是真。无论是从养生的角度,还是从修身的角度,“食不求饱,食不在多”,多是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份宝贵的克制。《论语·学而》有“君子食无求饱”之说,意思是君子在饮食方面不应奢求饱足。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曾题诗一首:“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儒家风味薄,隔邻犹有未炊时。”以此告诫家人俭朴度日。

    对于中国人而言,一餐一饭,不仅是为了温饱,背后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共鸣。作家肖复兴在《花边饺》中描写道,“妈妈威风凛凛,最为得意,一手和面,一手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的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点面粉。然后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看火的看火、擀皮的擀皮、送皮的送皮,颇似沙场点兵。”一顿饺子,吃出了浓浓的母爱和融洽的亲情。汪曾祺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去四川旅游,和作家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最有滋味的一顿饭,往往不是什么生猛海鲜、山珍野味,反而是妻儿老小围坐下吃的一碗面条、一顿饺子,温馨而真挚,方是生活的至味。

    《菜根谭》言:“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口腹之欲,肥甘丧节,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千古不变的至理箴言告诉我们,对饮食的节制能让人保持恬淡的心境和朴素的生活方式,不被物欲所控制。纵观历史上的腐败官员由清变浊的蜕变轨迹,往往从追求口腹之欲,沉溺于觥筹交错的生活,一点点突破了生活防线开始的,值得广大党员、干部缕析深思、引以为戒。

    时代在发展,人们早已不为果腹而担忧。但是,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吃什么、怎么吃,仍是体现涵养修为、人生价值的一面镜子。养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内心自然会多一份坚守、少一些物欲追求,自己的精神则会更富有、生命更充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