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
【编者按】
“天下之本在家”,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都是难以被替代的。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家风建设至关重要。
为推进我市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走深走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廉洁齐家、从严治家,以清廉家风涵养清风正气,把家风建设作为厚植廉洁文化的有力抓手,助力清廉株洲建设。近期,本刊特推出“爱廉说·株洲好家风”系列,让一个个株洲家庭的真实故事,成为好家风、好传承的生动注脚。
春节前,我在老家整理旧物时,在父母用过的旧家什中,发现了一本比较完整、已经泛黄的收购凭单。这应该是一本供销合作社从父母手上收购蜂蜜的收购凭单,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本五十多年前的收购凭单。
手捧这本比我年龄还大的凭单,我眼泪慢慢流了出来,我从头到尾仔细翻阅,慢慢品味,它把我带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时光……
那还是国家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难,我们家人口又多,兄弟四个每天吃喝都难有保障,还都要上学,家庭负担可想而知。父母除了参加集体劳作之外,还起早贪黑地养蜂创收。
记忆中,父亲总是天不亮就出门上班,天黑下班回来后就直接上到楼上看蜂,一刻都不会耽误;节假日就背着蜂箱翻山越岭,四处寻找野生蜂源;闲暇时还自己动手,制作养蜂需要的各种工具和用具。母亲则在家操持家务,照顾一大家子的起居,遇到父亲工作上到实在忙不过来时,母亲也要去做收蜂和看蜂这种本该男人来做的事。
父母用勤劳的双手,将一滴滴晶莹的汗水化为微薄的收入,将一滴滴甜蜜的蜂蜜变成我们兄弟四人的学费,将一点点辛勤的劳动果实化为我们成长的养分,最终艰难地把我们兄弟四人都供养到大学毕业。
我查了一下这张收购凭单上的日子:1973年4月1日。父亲不到37岁,母亲才34岁。那一天,刚好是我出生的前一个月,她怀着九月身孕,还坚持在家洗衣做饭,养猪看蜂,生产队里还要集体出工干活,赶工挣分……26.75公斤蜂蜜,共卖了47.08元钱,在五十多年前,这是一笔巨款。那些年,我们兄弟四个的学费,全家人的生活费,就是这样一笔笔凑起来的。
父母当年教育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勤俭持家,开源节流”,生活方面奉行的是“精打细算”四个字。记得我上小学时,母亲除了操持全家的日常生活,还会在猪舍里常年饲养着一到两头肥猪,留着过年了再宰杀。平时割猪草、剁猪草、煮猪食、喂猪食的工作,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在厕所猪栏边的白墙上画了一个表格,用工工整整的字迹,极其郑重地记载着饲养数据——仔猪进栏的日期、重量,出栏时的日期、重量,每头猪共饲养了多少天、卖出时的价格等等,一目了然!每次卖了蜂蜜或杀了猪卖了些钱,他们都会一分不少地存进银行,留作孩子们的学费,似乎全然忘记了全家人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
二十多年前,三哥在长沙突发急病住院,当时三嫂正在坐月子,已退休的父亲只身来到医院照顾住院的儿子一个多月,这个月期间所有开支,他都用本子记得清清楚楚的,早餐米粉一元一碗,稀饭两角一大份。多年之后,三嫂整理房间时看到这本记录,心中感慨不已,不仅仅是感慨物价的变化,更感慨父辈们这种精打细算,俭朴生活的精神。
父母赐我们生命,再慢慢填满真感情。如今,我的父母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兄弟四人也早已各自成家、生儿育女。回首往事,才更加深刻体会到当年父母的不易,在那个艰难的年代,他们用无私的爱及勤劳俭朴的精神,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让我们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想,这本泛黄的收购凭单,不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录,更是爱的载体。它提醒着我们,父母的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报答;父母的这种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好好珍藏、一代代传承。
征稿启事
爱“廉”说栏目,向社会广泛征集文艺作品(散文、随笔、纪实、评论、小小说等)并择优刊登。栏目围绕“廉洁文化”主题,弘扬清风正气、厚植廉洁底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讴歌廉洁人物与事迹、挖掘清廉家规家风家训背后的故事,以及与廉洁文化建设相关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各类作品。字数以1000-1800字为宜,稿件请发送到475047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