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铺村村民通过学习缝纫技术,在家门口就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记者/杨如 摄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杨如 通讯员/楚思颖 汤如意) “以前打工只能去外地,现在学了缝纫技术,家门口就能进厂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3月19日,在湖南华升金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升金爽”)的缝纫车间里,天元区雷打石镇伞铺村村民杨大姐,熟练操作着机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杨大姐的转变得益于伞铺村推出的“缝纫技术培训赋能计划”,通过“7天培训+就业直通”的创新模式,该项目已帮助30余名村民实现了技能提升与稳定就业。
多方联动:
从“输血”到“造血”的精准帮扶
伞铺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剩余劳动力多,由于技能匮乏等原因村民增收长期受到制约。在“稳就业、保民生”政策指引下,伞铺村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供技、社工赋能”的三方协作机制。
华升金爽提供了专业讲师、设备及50个定向岗位,将车间“搬进”村委会,村民“零距离”学习缝纫、裁剪技术;社工通过入户调研精准匹配需求,设计“理论+实操+工厂体验”课程,并运用线上直播扩大辐射范围,惠及邻村村民;村委会协调培训场地,对接就业补贴政策,确保学员“结业即上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教技术,更要帮村民树立‘靠自己双手致富’的信心。”项目负责人、伞铺村党总支书记姜兴介绍道。
创新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激活就业“一池春水”
伞铺村打破传统培训壁垒,探索“三个一”服务路径:一堂沉浸式授课,线下7天密集培训,讲师手把手教学,同步开通线上直播,累计吸引200余人次观看;一次工厂体验行,组织学员走进企业车间,实地感受工作环境,消除就业顾虑;一条龙就业服务,考核合格直接签约,企业提供“保底工资+计件提成”,月收入2500元至4000元。
华升金爽负责人王煌表示:“这种‘培训即招工’的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用工荒,又助力了乡村振兴,是真正的双赢!”
从“闲置劳动力”到“技术工人”,从“外出漂泊”到“家门口就业”,伞铺村不仅为乡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出路,更探索出一条“政企社联动、资源可持续、服务可复制”的民生工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