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湖南产改看株洲”命题 株洲人社这样干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技能大赛”上,株洲选手展示精湛技艺(资料图)。 记者/何春林 摄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何春林) 日前,我市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株洲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紧接着,市领导带队到人社系统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调研并组织座谈会。我市人社部门在产改工作中有什么样的作用,积累了哪些经验?

    校企共育

    帮产业工人提升技能

    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增加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株洲产改工作成绩有目共睹,省总工会在株洲调研时给予了“湖南产改看株洲”的评价。这与株洲的产业工人基础密不可分。我市大厂大所密集,九郎山职教科创城里聚集了9所职业技工院校,在校学生超1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3万人,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市人社部门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上的企业与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人才共育长效机制。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150人次;去年完成补贴性职业培训2.31万人次。

    中车株洲所职工刘少杰是“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说,在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读大学期间,来自企业的专家和工匠们,经常走进校园授课,让他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让他掌握了更多实操技能。 如今,刘少杰领衔的“金蓝领创新工作室”和“株洲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21名技师和41名高级工。

    车工文照辉是全省首批特级技师之一。近年来,他立足于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和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领域硕果累累。“文照辉工作室”连续三年获评株洲市“优秀大师工作室”,培养出技能专家8人、高级技师5人、技师5人。

    当前,全市产业工人50万人、技能人才30万人、高技能人才13.1万人。全市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4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设立15所产业学院,69个“双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平台。

    搭建竞技台

    助产业工人摘金夺银

    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株洲对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立志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广大产业工人亟须沃土与舞台。

    基于此,人社部门摸索出了产业工人成就梦想的金钥匙——搭建竞技平台。

    据悉,我市已连续15年开展“技能月”主题活动,连续10年举办“技能天下”职业技能网络直播大赛,连续5年举办“株洲职教杯”系列竞赛。每年参与竞赛企事业单位达500家,参赛一线技能劳动者3万人以上,网络直播时场均在线观众达100万人次以上。今年4月16日至18日,湖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将在我市再次举办。

    一批批职场“小白”通过大赛淬炼,成为技术能手,登上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舞台摘金夺银。

    中车株所的钳工邓金龙,已从十年前初出茅庐的“小白”,成长为“技能天下”大赛冠军、“株洲市技术能手”。“技能大赛成就了我,未来我会秉承工匠精神,努力提升技能水平,为株洲制造贡献力量。”邓金龙说。

    宋唯望初中毕业后没考上理想的高中,来到湖南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学技能。25岁的他,因在各种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现已成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技能实现了我的梦想,改变了我的命运。”宋唯望说。

    一直以来,我市鼓励企业在关键工序、关键岗位和主要技术工种中设立首席技师制和技术能手选拔制,形成了各行各业广泛参与技能大赛,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技能人才的局面。全省首批特级技师中,我市占了19名,数量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市人社局此前获评“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