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蕾
知行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从学习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知行合一”,无疑是“行动学习”理论的应有之义。20世纪40年代,英国管理大师雷格·瑞文斯提出“行动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学习,即在一个以学习为目标的背景环境中,以现实面临的问题为载体,学习者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行动学习模式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坚持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是有效提升党校青年教师教研咨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行动学习的实践性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教研人员要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常到基层,勤接地气,真切感知前沿性创造实践、经济社会实际运行状况、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行动学习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提倡在实干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成长提升,为党校青年教师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瓶颈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路径。基于行动学习理论,党校青年教师应贯彻实事求是校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打破纯粹理论工作者的有限视野,参与具体、现实的实践。在真切感知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党校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平台,带着思考与学员交流,带着问题去挂职调研,走出“舒适圈”,找到“挂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真问题,在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补足短板,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跃升。
以行动学习的主体性破除“从高校到党校”的围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成就、光辉业绩都是在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中取得的。”党校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应与党校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之大局同频共振。对此,行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非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客体,在参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而能力的提升与主体性的增强正相关。党校青年教师应适时走出校门、拥抱田野,把中央精神和基层实践相结合,主动参与到对国家和地方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以及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中。要加强同党委和政府的沟通衔接,积极出主意、建诤言、献良策,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智力支撑,使教研咨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以行动学习的持续性臻至“从问题到课题”的质变。青年教师要实现“从问题到课题”的质变,必须具备久久为功的坚持和专注,在量变的不断积累中接近质变的节点。行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持续性过程,呈现出“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形态,提倡专注、聚焦的学习态度。基于行动学习理论的启示,党校青年教师须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姿态潜心悟道,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培育学术志趣与文化情怀,专博相兼,享受读书之乐、治学之乐,在深耕专业领域的前提下探索学科交叉领域,持续不断推深做实。(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