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213亩“两非”耕地“重操旧业”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黎世伟 通讯员/尹建英 古胜文) 阳春三月,记者走进炎陵县沔渡镇大江村,只见宽阔平整的土地上成片油菜郁郁葱葱,修复后的水渠穿梭在田间,土地上长满新希望。

    “这是一块新增的30多亩耕地,现正进行水稻、油菜轮作。等这轮油菜收割完后,将全部重新种上水稻。”该村负责人介绍,过去,这块耕地因改种其他植物,导致肥力下降,后来通过种植蔬菜,利用农家肥增肥后,“重操旧业”种上水稻。

    因受山区地貌影响,炎陵县一些地方不易耕种,还有的受城镇化进程和耕地比较效益影响,耕地资源经城乡对调、粮经对调,部分优质耕地种了果、植了树。

    如何让耕地回归其本质?去年底,该县组织专门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排查摸底,并分类建立工作台账。

    为了让耕地“两非”问题尽快整改销号。去年来,该县对所有违法图斑,分成村民占用土地建住宅、农村道路项目、设施农业项目、其他违法用地等4类进行处置。针对新增问题,坚持立行立改。针对存量问题,不搞“一刀切”,分别制定出“一地一案”整改方案,留足过渡期,逐步退出。探索“耕地下山、果树上山”等模式,逐一整改销号。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退出低海拔、低效益果园1000余亩。

    管理上,该县积极宣传发动,在各乡镇设立耕地“非农化”、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举报电话,推动耕地保护“全方位发力、全民共同参与”,提高耕地“两非”问题的发现率、处置率。

    如今,该县已整改完成的213.82亩“两非”耕地已全部“重操旧业”变成良田沃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