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聂鑫森细说湘潭故事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姜满珍

    结识鑫森老师近二十二年了,记得2003年下半年第一次见聂老师是在株洲市第十三中学,三十有余的我见到陌生的老师还有几分腼腆与几分紧张,多接触几次,感觉聂老师就像自家兄长一般平易近人。读了聂老师的美文,听了聂老师的文学课,让你会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论为文为人都是我终身学习的偶像,也是让我受益良多的良师,给予了我不少的支持。

    品读《湘潭故事》感受老师知识的渊博。虽然只有38篇小小说,透过这38篇文章,不难发现聂老师博古通今,各行各业都描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透过《戏衣》讲述什么是检箱人?读过《脸谱》知晓聂老师懂得与戏曲有关的大量知识;《鸽友》一文里写了鸽子名品的名称、鸽哨的分类等;《暗记》里描述裱画的专业术语:石丁对于衬裱的色调,木轴的装置……《鲜于先生汤》《口戏》中对美食原材料的搭配;《归隐录》中对修复工作中十几道工序的描写。所有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取,我想聂老师一方面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实积累,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各种知识的吸取。聂老师读书经常做读书笔记,家中的读书卡片、读书摘抄本不计其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之差异在于业余”,这是聂老师常劝诫后生晚辈的话语。

    品读《湘潭故事》领悟人生真谛。《唐琴》描述古城闻名遐迩的琴人秋一江与城里老字号“医琴坊”的老板班师捷的故事,赏琴、诽琴、剖琴、修琴、重归于好,后来成了来往频繁的好朋友。文中秋一江游夫人是一个非常明事理的老婆,一语道破丈夫的缺点:“可怜你知音难觅,可惜你明理太少,可叹你矜狂忤人”。劝丈夫待班师捷不必粗言粗语以拒,没有必要得罪人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活在世上,图的是一个“和”字。《面人雷》讲述了捏面人技艺精湛,擅长捏活人画像,没事时捏了好多“坏人”画像,协助车站铁路警察破了好多案件,从而得罪了三条大汉,一个晚上三条大汉要用青于(刀)做了他,面人雷临危不惧,借为自己捏像给老家儿孙留个念想的工夫,将三个凶手捏到了手中,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很快被刑侦队队长用放大镜发现了凶犯,并抓捕归案,大智大勇的面人雷被追认为烈士,追悼会开得隆重,挂着面人雷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配上了“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读完这篇小小说,无不让人佩服面人雷临危不惧、机智聪明的精神。

    《湘潭故事》一书中还有好多读了让人联想自己的工作、生活,指点自己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之作。《圆月桌》《暗记》《盛记裁缝店》等佳作读来都让人遐思良久。

    品读《湘潭故事》感受词语的灵动鲜活。《客栈一夜》文章里草药郎中叫画院的帅哥测村字,“木以长材为贵,一‘寸’之‘木’亦何所用?但于你则可以‘寸木’高接岑楼,长此下去,必有造化也。”男子眉眼间溢出许多喜悦……这个“溢”字让我心生欢喜。《郁剪剪》中描叙:随即,郁剪剪从堂屋后面走了出来,紧接着,红着脸的田谷生也醺然而出。这个“醺然”二字太形象了。类似这类型的词汇还有很多,可见鑫森老师学富五车、才华横溢。

    品读《湘潭故事》,感受故事中的哲理,让人意犹未尽。《客栈一夜》等有些故事留一些悬念,余味无穷,情趣盎然。《口戏》中讲叙1969年冬为了忍受饥饿的煎熬,靠乐众的口技来描述大快朵颐的盛餐,满足饥荒年代的耳福、眼福、口福。此文没有抨击年代的是非对错,看过后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须写得清清楚楚。《圆月桌》里七十岁的和乐明老伴撒手而去后,他独守一个圆月桌吃饭,常常愁得眉毛打结。一次偶然的一天,圆月桌被市博物馆当馆长的宗学鉴定为价值百万元以上的宝贝,后来儿子媳妇轮流陪伴,“……和家庭院盈满了脚步声、说话声、笑声。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于是,欣然举筷。一句话就让孤苦伶仃的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无比,你说还有比这更有味道的传奇故事吗?

    鑫森老师是一位饱读诗书、笔耕不辍的大学者、大作家,数年来每日坚持读书两个小时以上、写作四五个小时。眼睛疲劳了,站起来写写画画,舒筋活骨。他在诗书画印等艺术门类皆有造诣。出了几十本散文集、短篇小说集,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对年轻人常常鼓励提携、诲人不倦,言谈举止皆是满满的正能量,用虚怀若谷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鑫森老师是我们值得终身学习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