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 通讯员供图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戴凛
通讯员/宋希
“能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歌唱,感觉好极了。”3月6日下午,渌口区渌口镇鸿仙学校的同学们,又盼来了城郊学区的音乐教师张聘婷。而在以往,这里的音乐课大都由非音乐专业教师执教。
孩子们所感受到的美好变化,正是渌口区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部分。该区计划通过农村学校学区制管理,让城乡孩子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变革:优化学校布局
东临醴陵、攸县,南连衡东县,西接湘潭县,北毗芦淞区、天元区,作为株洲“最年轻”的城区,渌口区也难以摆脱人口出生率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凸显。
“部分学校学生不足100人,有的年级学生甚至不足5人。”渌口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有的乡镇、村生源不均衡,也造成部分学校教师配置失衡。
怎么改?如何变?成了棘手的考题。
2021年,渌口区谋划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2024年,出台了《株洲市渌口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优化工作方案(2024—2032年)》,在前期整合33所小规模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快幼儿园合并、撤转,依托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幼儿园实行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并为已撤并的小规模学校组建班车进校园。同时,调优招生范围,打破既定招生计划,充分利用主城区学位,压缩城区周边学校招生规模,比如,将水口及主城区周边小学学生逐步转移到城区学校就读。
探索:打破片区界限
经过对全渌口区义务教育的四轮调研和学校布局的两轮优化,今年,该区又开始了一项新的探索,通过实行农村学校学区制管理,全面取消原中心校设置,依据“行政区划+人口分布+交通半径”三个维度,将渌口719平方公里农村片区的8个镇,按照30分钟左右车程划分为4个学区,学区内实行单一法人治理,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
同时,试行多点执教,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在学区内对教师进行统一调配和聘任,改变老师在单一学校任教模式,在学区内实行多点执教,由“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本学期,4个学区已经有15名教师开始尝试多点执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段教学的问题。
张聘婷正是首批多点执教老师,目前,她负责渌口镇思梅小学与鸿仙学校的音乐教学,解决了两校此前长期无专业音乐教师的难题。
“通过农村学校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多点执教’机制,所有学校都开足了艺体课程。”张聘婷说,通过教学实践,能明显感受到两校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情,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升级:融合优质资源
探索并不止于此。渌口区又同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构建协同型和紧密型两种模式,组建了渌口区五中、明德小学、渌口区幼儿园三个教育集团,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同步。
以明德小学教育集团为例,该集团与朱亭学校进行“师徒结对”,并计划以“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形式联合举办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
朱亭学区负责人表示,两校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师发展上“一体化”推进,得益于渌口区创新构建的城乡学校共同体模式,集团内可以共同研究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实现教学内容协调共进、研培活动交融互通、骨干教师合理交流、实践基地共同建设,形成融合、借鉴、交流的新态势,让辖区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