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热点在哪?数据来解答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廖明 通讯员/龙亚坤) 3月14日,市市场监管局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2024年全市消费投诉热点和消费维权情况。

    去年,市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各渠道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咨询64935件,同比增加14.39%,其中咨询13282件,比上年同期暴增15.25倍,投诉38351件、举报13302件,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31%和11.18%,投诉举报按时办结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76.95万元。

    消费投诉热点和维权情况,也是反映消费市场变化的晴雨表。数据升降之间,全市消费市场和消费环境有哪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看整体:

    消费咨询多了,投诉、举报少了

    梳理连续五年消费者咨询、投诉和举报数据,记者发现,从整体数量上来看,2024年比上年虽增加了14.39%,但三项数据分开对比,“一升两降”的表现格外明显:2024年,消费咨询达13282件,比2023年的856件暴增15.25倍,消费投诉和举报,则同比分别下降6.31%和11.18%。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投诉为连续五年来首次下降,消费举报下降幅度也创下了五年来最大降幅。

    消费咨询数量的暴增,与12315平台服务功能的持续优化和延伸密不可分。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已将消费维权普法、惠企服务、日常监管、相关业务等融入12315平台,并规范办理处置流程。群众、企业等通过各类渠道向12315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均做到有问必答,对于不属于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及时联系或转办相关部门,全社会共治的“大消保”格局日臻完善。

    此外,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消费投诉公示,以及消费维权风险会商等机制的推行,也极大促进了消费纠纷在源头化解。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新增38家ODR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解决消费纠纷545件;公示消费投诉信息9488件,公示后,全市平均调解成功率提升21.67%,投诉量占总量比率环比下降13.05%。

    “一升两降”的数据表现充分说明:我市的消费环境在不断优化,消费纠纷源头化解和消费投诉源头减量工作,成效显著。

    看变化:

    汽车消费、售后服务成投诉新热点

    从消费者投诉举报数据来看,商品领域投诉举报占比达68.53%,其中食品、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类的投诉举报为前三,汽车消费类纠纷从上年的第九上升至第六。

    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接收汽车投诉举报1035件,同比增长43.55%。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合同问题聚焦度高,主要集中反映行驶中突然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转向失灵、电池模块损坏、不履行“三包”承诺、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公平格式条款等。

    从消费者投诉问题类型上看,食品类投诉较上年同比下降26.7%,但售后服务类问题,同比增长15.6%,达7915件。其中“三包”问题达5249件,占比66.32%,送货或安装问题734件,占比9.27%,问题主要集中在商品更换困难、送货时间延迟、质保期内产品损坏不提供免费维修、反复维修仍有故障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消费模式呈现明显多元复合化发展的趋势,网购商品以次充好、售后服务差、虚假或夸大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普遍存在。

    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网络消费投诉达20480件,占投诉总量的53.4%,网络消费举报10261件,占举报总量的77.14%。

    看难点:

    预付式消费仍是投诉重灾区

    近年来,在休闲健身、教育培训、餐饮住宿等领域,预付式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模式,但商家卷款跑路、设置消费陷阱等问题的出现,也让预付式消费成为投诉重灾区。

    去年,全市预付式消费投诉超过7000件,网络低价团购、低价体验课等新消费模式的出现,让预付式消费投诉的涉及领域更广,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纵览2024年预付式消费投诉,主要问题表现为办卡手续不规范,故意不签订书面合同、不提供收费单据或发票;商家以“限时充值有福利”“充值返利”为诱饵,吸引消费者高额充值,随后失联跑路,恶意逃避债务;店铺易主,“后人不理前账”等等。

    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月10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针对虚假注销登记逃避债务问题作出了相关规定,遏制企业“金蝉脱壳”逃债躲罚行为,但消费者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必须理性消费,签订合同时,注意合同中是否存在收款不退、过期作废、限制转卡、丢卡不补等“霸王条款”,发现有店铺恶意收取预付款后“跑路”,要及时固定证据,向相关行政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寻求帮助。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