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户”变“志愿者”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琼

    通讯员/王斐妮

    “对陌生电话要留心,不要乱点不明链接……”3月18日,在石峰区井龙社区,56岁的陈阿姨身着“井龙义警”红马甲,一边开展治安巡逻,一边给居民传授防电诈秘诀。

    而在不久前,她还是当地出了名的“信访老户”。从“上访户”变成“志愿者”,这背后是石峰区井龙派出所创新“三调联动”机制,赋能基层治理的有益探索。

    “三调联动”

    15年征拆纠纷被化解

    矛盾源于一场拆迁。

    2010年,由于城轨建设需要,陈阿姨的房屋被纳入拆迁范围。可因不满补偿标准,她多次越级上访。

    时间越拖越长,矛盾越来越深,这让不少人直呼“头疼”。

    这起陈年纠纷怎么解?

    “通过多次走访,我们发现该案涉及历史政策衔接、家庭突发变故等多重因素,光靠一个部门无法解决。”井龙派出所所长邱日军介绍,为此,他们创新构建“三调联动+多元化解”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融合,联合街道、司法所、社区等多部门共同直面问题。

    在“三调联动”框架下,派出所牵头召开10多次联席会议,协调住建部门调取原始档案,邀请法律顾问逐条解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组织3轮“圆桌调解”。

    解决争议点是关键。针对陈阿姨质疑的“补偿面积认定”问题,民警陪同其到档案馆核查2010年时的建房审批手续,最终确认了补偿面积。

    为了让她有个落脚点,派出所协助陈阿姨准备了11项申请材料,帮助其完成廉租房配租。

    上个月,她拿到了荷花家园廉租房的钥匙,跨越十几年的拆迁补偿纠纷终被化解。

    暖心解忧

    “上访户”变成“志愿者”

    光化解纠纷还不够,如何让陈阿姨敞开心扉、解开心结?

    2023年寒冬,陈阿姨遭遇交通事故,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得知此事后,井龙派出所立即启动“纾困直通车”机制:协调卫健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联系市中心医院骨科专家为其会诊;对接民政部门落实发放临时救助金;发动义警服务队,实行每日送餐上门。

    同时,为了解决她的后顾之忧,建立“1+3”帮扶机制:1名社区民警牵头,联动综治办、妇联、社保所3个部门,为其母亲建立健康档案,每周安排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帮助其女儿进行职业规划,上门开展就业面试辅导。

    “你们比我的亲人还想得周到,我今后还有啥好抱怨的?”看着自己的“急难愁盼”问题被一一化解,陈阿姨既感动又有些惭愧。

    误解被消除,剩下的便是信任。之后,陈阿姨主动加入“井龙义警”志愿者队伍。在派出所的指导下,她还带动2名信访转化人员组建“和事佬”调解队,通过现身说法化解纠纷。

    从“上访户”变成“志愿者”,她更忙了,也更有获得感。

    “我已经成功化解了一起征拆纠纷呢。”提及自己的成绩单,陈阿姨有些得意。

    “这是我们深入践行‘枫桥经验’,用‘三调联动’金钥匙打开群众心锁的生动实践。”邱日军介绍,去年以来,该所通过“三调联动”机制分流非警务纠纷136起,信访积案化解周期由平均8个月缩短至2个月,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会上交”。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