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军
一声“哨”响,上下贯通、左右联动。
应“哨”出招,基层减负、工作增效。
近年来,株洲全力打造县乡“吹哨”、部门“处哨”、市委“管哨”的工作闭环,“条块联动”为基层减负增效,成效明显。
2023年以来,我市共收集交办“吹哨”事项137个,目前完成率90.5%,促推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前行,化解了一批制约基层发展的“疑难杂症”。
理顺权责,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减轻基层负担,理顺权责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摘多余牌子,减过重担子,切实破除捆住基层手脚的“枷锁”,持续激励广大基层干部真抓实干、担当作为。
2024年以来,攸县紧扣“三清”做减法:清县级考核事项、清村级工作事项、清违规借调人员,实现县级层面考核指标总量比2023年精简20%以上,村(社区)牌子与事务双减,清退违规借调乡镇(街道)工作人员53人,既切实为乡村干部“卸包袱”,又以保障工作力量的方式为基层赋能。
理顺权责,是为了推动治理提效。
在攸县,减少村级工作事项后,当地持续加大发展集体经济、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引导力度,让村干部集中精力推动乡村振兴。
比如,攸县引导每个乡镇(街道)为一两个村(社区)搭建直播大棚,开展直播带货,以此示范带动有条件、有基础的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而在荷塘区,该区紧扣社区运转、人员流动、权责划分等问题,形成《穿透一个社区的工作日常》专题调研报告,并构建“项目建设降本增效+内部管理节约增效+基层治理减负增效”的减负赋能矩阵,把“降本增效”节约的资金花到“刀刃”上。
近年来,荷塘区通过环卫市场化改革等多项降本增效措施,节约调配资金2800多万元。
“条块联动”,助力“啃最硬的骨头”
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为了提升效能攻难题,“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株洲,“吹哨”事项聚焦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科技创新等,需要上级部门提供指导服务的发展痛点,着力解决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问题。
为此,我市不断完善“吹哨”机制,建立交办、领办、合办工作闭环,务求“一声哨响”解决一类问题、破解宿弊沉疴。
举个例子,茶陵县曾“吹哨”,请求解决产业项目审批慢的问题。在市级层面交办后,市资规局作为牵头部门领办,梳理270项自然资源管理事务流程,形成130项行政权力事项“树状图”,将全部非标准程序事项归类整理,形成7大类非标事项办理程序。最终,标准事项办理时限由平均28天压缩至平均12天,项目审批提速50%以上。
再看荷塘区,立足前期减负赋能,该区2024年向基层治理“最硬的骨头”——合泰、富家垅发起“冲锋”。通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作战,该区划分10个示范片区,由6名区委常委带头入驻网格,统筹6个街道、17个区直部门、600多名党员干部包片包干,形成区委常委牵头、街道包片、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通过一年综合治理,目前合泰、富家垅片区实现蝶变,成为株洲基层治理的崭新名片。
数据显示,“吹哨”事项中,请求上级政策支持或市级相关部门协调指导工作的事项占79.3%。
为确保“吹哨”工作走深走实,株洲实行台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专班化保障,实行查摆问题编号、落实责任挂号、解决问题销号,逐周、逐月列出任务推进计划。同时,建立县乡与市直部门之间互相评价机制,对进展相对滞后的,及时进行提醒督促,2023年以来,株洲共提醒督促15人次。
上下贯通、左右联动,株洲近年来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破解诸多政策性、程序性的复杂疑难事项,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越发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