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娜
“你知道吧,我赚钱最多的那一年,上半年借的几十万元贷款,下半年就可以现金还清。”
3月的午后,骤雨初歇,60岁的单福元倚靠在自家工厂门前,鳞次栉比的楼房整齐明亮,远处悠扬的歌声不断传来,他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
这是荷塘区合泰、富家垅片区,离火车站不过三公里,过去30年来,市场经济的浪潮奔涌而来,开放的热风席卷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十万余人在这里白手起家,聚集起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加工集散地。
30余年斗转星回,野蛮生长带来的环境卫生、消防隐患等基层治理积弊,久治不愈却又无计可施,困扰着身在其中的人。
它是基层治理的隐痛,也是白手起家的热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激荡的话语在耳旁回荡。
2024年初,“合泰、富家垅片区综合治理”数次出现在全市高规格会议,关注与反思再次此起彼伏。
曾经,时代的浪潮铸就了这里,今天,新的浪潮又推着它往新路去。
疯长
汽笛声中,一趟从衡阳火车站驶来的列车停靠在株洲站,23岁的单福元揽着妻子刘晚林坐在车窗前,带些情怯,望着眼前的这片风景。
这是1988年夏天,“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开始触摸股份合作经济制,而涌动的广州城,也开启康鹭“制衣村”的故事。
彼时,株洲芦淞市场群方兴未艾,合泰、富家垅片区成片的渔场泛起的雾气,带着些氤氲。
最初几年,单福元夫妻有着与这里的创业者相同的足迹:送过货、锁过边,足迹踏遍整个片区,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1400元,在那个年代很富足。
相关服饰产业协会人士透露,1993年前后,凭借毗邻株洲火车站的优势,芦淞服饰市场群迅速扩展,第一批创业者,纷纷买档口,并在合泰地区买地建厂,盖起一栋栋平均7层的“格子楼”。
也在这一年,单福元内心的创业梦想逐渐萌动发芽,迅速茁壮成长。
“堂客,服装的整个流程我都掌握了,租房开厂吧!”初夏的一个夜晚,他拉着刘晚林嘟囔。
1个月后,单福元办起服装加工厂,取名“兰奇”。9年后,他豪掷300万元,在富家垅片区的财富兴村建起了8层楼的水泥房,员工最多时达100多人,一年能挣70万元。
在这里,遍地都是这样的故事,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着一腔孤勇,建高楼、赚大钱。
“那几年扩张很快,合泰没地可建房了。”郭建扯着嗓子说,嘴一咧,露出被烟草熏得发黑的牙。“后来,大家都去富家垅找地。”
2014年,郭建从广州十三行回株,“土著”的优势,让他很快摸准了合泰的生存法则:盖高楼、办工厂,再在芦淞市场买下档口。其余的一切——布料、辅料、制版、工人、客户,方圆十几米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为节省成本,将生产、吃饭与住宿混在一起。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