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红色引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策划/谌孙爱 张玉成 胡乐

    [编者按]

    合泰、富家垅片区,仅1.2平方公里,却生产着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女裤,是全省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30多年来,这里不断创造财富神话。同时,30多年的野蛮生长,让这个弹丸之地挤下1687栋自建房、1800余家小作坊、11万人口,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重大消防隐患红灯常亮,治安问题层出不穷,这片土地,在繁华与危机中艰难喘息。尽管多次整改,但总陷入“坏了修,修了坏”的死循环。

    如何破题?历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1927年的一个秋夜,炎陵县水口叶家祠,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创新实践,使我党克服了艰难险阻,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胜利。

    90多年后的2024年,春节刚过,荷塘区6个街道党工委,尽数出列,组成450余人的援建队,挺进合泰、富家垅片区,走遍每一个角落、敲开每一户门、找出每一位流动党员、抓准每一个问题……一年多过去,新的春天到来,这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网格支部建立了、业态分离了、新的家园建成了,老百姓从刚开始的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到如今对共产党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背后既有酸甜苦辣的艰辛故事,也有幸福株洲的探索实践,更有干群一心的鱼水情深。为此,株洲日报社推出大型全媒体报道——《春天里》,记录合泰、富家垅片区整治工作的点滴与成果,展现株洲基层治理进入深水区的再创新。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旷昆红

    清晨,太阳慢慢地从东边爬上天空。

    合泰、富家垅片区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秩序井然、路面干净整洁、转弯处的鲜花肆意绽放……

    “他们撤出才一周多,我真有点不适应。”说起万家山小区,在小区开小卖部的郭小敏觉得以前小区是“被遗忘的角落”。一年前,荷塘区桂花街道援建工作队来了,事事为群众着想,“小区变了好多,现在我们住得很舒服。”

    3月3日,作为群众满意度测评得分最高,第一批撤出的荷塘区桂花街道援建工作队,在交接仪式上,富家垅示范3区援建工作队总指挥长,向来寡言的铁血汉子文浪,回想起援建379天的日日夜夜,两度被万家山居民赶出门的点点滴滴,话多了很多:“最难的时候,我们就秉持一个信念,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一定要整治好!也一定能整治好!”

    从合泰到富家垅,春去春回。党建引领,这一“红色引擎”,正释放出澎湃动力。

    信任的种子开始发芽

    2024年2月19日一大早,料峭春寒,何迎台第1次站在富家垅中心片区10栋门前,金属门把手传来一丝凉意,他叩响了铁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何迎台看见逃生通道堆满了缝纫机和布料,电线更如蟒蛇般,盘踞四周。

    “干什么?”还不等他说完来意,对方就转身回到了厂内,留给他一个背影。

    这是何迎台所在的桂花街道援建工作队进驻富家垅中心片区的第二天。新入职半年不到的选调生,他干劲十足却备受打击。

    2024年,为解决这个常年高悬“重大火灾隐患”红牌的服装加工集散地的困局,荷塘区6个街道援建工作队,450余名党员干部“分片包干”,用铁脚板、好口才一次次敲门走访,收集房东、加工厂老板的心愿。

    但起初的工作,很不理想。多数住户沉默以对,防盗门后的缝纫机声,便是回答;发出去的党员志愿者征集倡议书,响应者更是寥寥。

    吃了一段时间的“闭门羹”,何迎台终于摸清了这里的特殊作息,他在笔记本上写道:“上午11点开工,晚上9点结束一天的战斗,凌晨1点仍有几个赶单的工厂奋力冲刺。”

    信心胜过黄金。工作13年的梁丰,早已学会了如何化解工作压力。她给自己鼓劲,“工作都是人干出来的,再加把劲!”怎么赢得信任,化解坚冰?梁丰的答案里,有“毛孩子”。

    “柚子,跟我去溜达不?”

    14栋的金毛犬,非常热情。梁丰每次上户,总要逗它一会儿。

    “小七是生鲜菜店的,是只可爱的小泰迪。”“脚掌长了白毛,我们给它取名‘白手套’。”

    ▶▶下转4版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