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 通讯员 供图
近日,株洲市三三一医院与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胃肠外科团队携手,成功为两位高龄胃肠肿瘤患者实施高难度腹腔镜手术,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让患者重获新生。这场跨越地域的医疗协作,也揭开了微创外科“天花板级”手术的神秘面纱。
生死博弈:两位患者的特殊挑战
病例一:77岁的张爷爷堪称“手术老兵”,此前腹部经历过多次开腹手术。医生打开其腹腔时发现,原本光滑的脏器表面已形成“蜘蛛网”般的致密粘连,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重要血管。更为棘手的是,肿瘤紧贴胰腺和脾动脉,手术难度极大,犹如在定时炸弹旁小心翼翼地拆弹。
病例二:67岁的李大叔,结肠肿瘤直径超过8厘米,大小如同成年人的拳头。巨大的肿瘤不仅严重挤压周围器官,还与十二指肠等重要结构紧密粘连。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微创手术,就如同在错综复杂的腹腔迷宫中实施“精准爆破”,难度可想而知。
为何称其为“天花板级”手术?
与传统开腹手术不同,腹腔镜手术仅通过几个微小的“钥匙孔”来完成操作。这种手术方式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
“隔山打牛”的精湛功力:医生需借助30厘米长的器械,在5-10倍放大的屏幕上进行毫米级的精细操作,这就好比用筷子夹着绣花针在火柴盒里绣花,容不得半点差错,稍有不慎便可能损伤重要器官。
“透视眼”般的精准判断:面对腹腔粘连的复杂情况,医生必须像专业的拆弹专家一样,精准识别组织层次。尤其是多次手术形成的如同“混凝土样”的粘连,在分离时既要做到彻底清除,又要避免引发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三维拼图”的高超重建:以胃癌根治术为例,医生在完整切除肿瘤后,需在全腹腔镜下,利用仅剩的1/3胃与肠道重新构建“消化通道”,而且每个吻合口都必须做到严丝合缝,这对医生的技术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
突破“不可能”的背后
珠江医院团队带来的“独门绝技”令人赞叹不已:采用3D/4K腹腔镜系统,实现了立体视野,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运用超声刀进行毫米级精准止血,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风险。这些先进的“黑科技”,让原本需要20厘米切口的手术,仅通过5个1厘米的小孔就能顺利完成,充分展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
株洲三三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徐家朴介绍:“这类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术前通过三维重建进行的精准规划,术中麻醉团队的全力保障,以及术后快速康复理念的全程贯彻。两位患者术后4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显著特点。”
目前,两家医院已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未来将定期开展复杂病例的多学科会诊。这种“国家队”与“地方精锐”的深度联动,让株洲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市”的医疗愿景,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邹欢)